■本报记者 沈春蕾
基础研究成果如何才能吸引工业界关注?南京大学老一辈科学家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几十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刻苦攻关,他们开发出了“薄膜铌酸锂+X(硅、化合物半导体、低维材料等)”光子芯片系列技术,于2018年成立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智光电),在国内率先建成8英寸晶圆级制备和中试验证平台,并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超亿元。
日前,南智光电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集萃华财领投、隐峰泉资本跟投。集萃华财创始合伙人刘礼华说,南智光电构建的开放式工艺验证与制造赋能平台,在国内光子芯片领域具有独特价值。其整合设计、工艺与产业资源的能力,有效降低了技术产业化门槛,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作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团队牵头成立的南智光电在创办初期并未想过以商业化和资本化为目标,其又是如何吸引产业资本关注的呢?
几十年的技术积累
“中国的科研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在自己已取得了研究成果后再向前走几步,将一些重要的、有价值的研究工作推向应用。”
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闵乃本团队的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此前该奖项已空缺两年。获奖后的闵乃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一想到这项工作能否在今后得到应用,就感到压力很大。
南京大学的获奖项目创新性实现了铌酸锂晶体中周期、准周期铁电畴结构的设计和精准制备,为该晶体材料在激光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现在,铌酸锂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光电功能材料。而最早的铌酸锂化合物是在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的,后来科学家认为其有非常好的光学性能,对其开展了深入的科学研究。
1962年,美国科学家、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等人在激光发明后提出了非线性光学中非常重要的准相位匹配原理。但该原理提出之后,实验验证相当困难,原因在于实验用的非线性光学晶体中需要引入微结构,而这种微结构所对应的调制周期通常在几个微米量级,当时技术上很难实现。
南京大学在国际上较早关注到准相位匹配研究。20世纪70年代,南京大学研究团队就生长出具有微米尺度周期铁电畴的铌酸锂晶体,通过实验验证了布隆伯根等提出的准相位匹配原理。这项研究成果1980年发表于《美国应用物理快报》。
这一重要进展引起了国际和国内的广泛关注。此后,铌酸锂晶体在激光和非线性光学领域的研究相继推进,为后来其在光电子及量子信息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一直牢记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心愿。这些年来,相关团队围绕铌酸锂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论证工作,并将其应用从激光和非线性光学拓展到量子信息技术等领域。
“2014年,我们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基于铌酸锂的有源光电混合集成光量子芯片;2019年,我们在国际上实现了第一个基于无人机移动平台的量子纠缠分发并完成了无人机之间的光学中继。”祝世宁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些技术应用跟老一辈科学家早期的基础研究贡献是分不开的。”
2018年4月,在南京大学和地方政府共同的推动下,祝世宁团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南智光电,希望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应用,并为其产业化做好准备。
实现营业收入超亿元
“南智光电是一家新型研发机构,也是一家初创科技企业,有自己的技术、管理和营销团队。”南智光电董事长尹志军告诉《中国科学报》,“作为创始团队,南京大学的老师们不直接参与企业管理,而是针对南智光电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给予支持和辅导。”
2018至2021年,南智光电搭建了一个小型的研发平台,主要围绕铌酸锂光子芯片及相关材料体系开展研发定制服务。
尹志军至今还记得,第一笔订单赔钱了。“客户需要一款激光雷达芯片,但当时我们的产线还没有完全搭建起来,又觉得这个机会非常难得,就以很低的价格签了订单。虽然最后没赚钱,但这个订单锻炼出了几位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如今他们已成为南智光电的骨干人员。”
2021年,南智光电正式形成了“薄膜铌酸锂+X”光子芯片研发定制的特色业务。“通过市场化方式,南智光电在2023年初实现了盈亏平衡,在2024年实现年营业收入超亿元。”尹志军说,这在同类型的公共技术共享平台中并不多见。
成立以来,南智光电已经累计转化和孵化了来自高校的近40项科研成果。从老一辈科学家研究铌酸锂晶体到样品产品,再到产业端的应用,南智光电先后开发出大尺寸光学级铌酸锂晶圆、多谱段无人机通信系统、消色差超构透镜、小型中红外激光器、高光谱视频相机等一系列成果,并为产业界高速电光模块、宽带滤波器等下一代通信技术关键器件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些成果逐渐衍生并孵化形成一个产业生态,也是南智光电商业价值的一个体现,反映出平台较强的成果转化能力。据了解,南智光电持有这些项目的股份,随着项目公司商业价值的倍增,南智光电也间接成为价值倍增的主体。
近年来,南智光电为自主可控的光芯片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中试验证的基地,先后服务超过400家客户。尹志军记得有一家来自合肥的客户主要做成像芯片。“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概念验证项目进行投入,并跟项目方约定一旦获得融资,必须在我们这里做后续的样品开发及小试、中试等放大试验。后来我们向投资机构推荐了这个项目,帮助其顺利获得第一轮融资2000万元。”
现在,南智光电已建立专属基金,希望能够借助平台、资本和政策,成为多元化杠杆协同发展的高效成果转化机构。
资本方看好的模式
南智光电能有今天的规模离不开南京大学的支持。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办公室主任周剑峰介绍,2018年底,南京大学通过许可的方式将职务科技成果使用权给予科研团队,以支持老师们进行合规创业。
考虑到企业创办的初期资金比较紧张,南京大学在收取知识产权许可费时采用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长期使用权”的方式,将许可费用和企业的经营效益相关联。
“这样既解决了企业知识产权合规使用的问题,又不会占用企业创业初期太多的成本。”周剑峰说,学校和企业间由此形成了良性互动,一方面企业发展背靠学校的科研力量,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能力也推动了学校学科和科研的发展。
尹志军认为,技术研发团队和产业化平台结合的双向赋能模式,是南智光电吸引资本关注的主要原因。
如今,经常有项目团队主动找上门,希望借助南智光电的中试平台完成产品工程化开发,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让更多产业资本关注南智光电。
“我们这样的科研平台过去不太容易被产业资本关注,因为科研机构的商业价值往往不明显。”南智光电副总经理潘涛说,2024年底,有产业资本主动找上门,最终促成了A轮融资。
2023年,南智光电曾有过一轮地方政府基金主导的Pre A轮融资。“因为这笔资金带有政策性,我们没有将其纳入资本范畴。”潘涛表示,“关注南智光电的产业资本希望通过投资的方式了解更多铌酸锂相关的项目,从而实现精准地投早、投小、投高质量项目,这也让我们干了件 ‘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情。”
在南智光电还有一群思维活跃的年轻人。他们看到国内外发布的人工智能(AI)大模型后,意识到AI会给光电芯片的研发制造带来助力,于是“偷偷”鼓捣并搭建了一个大模型的雏形。后来在公司领导鼓励和南京大学相关团队的支持下,研发小组今年5月在南智光电平台上发布了OptoChat AI大模型1.0版本。该版本内测时显示,在某些薄膜铌酸锂调制器设计加工时,能减少50%至60%的工作量。
“过去我们没有条件,现在的年轻人不仅有条件,还有机会去作一些新的尝试,希望他们能够为中国的光电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我们成立南智光电的初衷。”祝世宁感叹道,“目前有很多成果已经在南智光电孵化成立公司,并迎来融资和快速发展。我们做的只是一个‘母鸡下蛋’的工作,希望通过后续融资,发挥虹吸效应,为国家光电芯片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1-12449.html这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何能“吸金”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