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朵从苹果上长出、后又送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果菌王”吗?最近,通过分离培养的“果菌王”已有了第一批“后代”。
“果菌王”大名裂褶菌,也常被称为白参,是东南亚一带著名的食用菌。
上回讲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收到从浙江德清寄来的苹果蘑菇后,对其开展了系列研究。分离培养的“果菌王”还和科研人员从青藏高原收集来的白参、“太空白参”,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实验室内进行了菌丝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对比。
欲知详情如何?记者再次联系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赵琪。
目前收获20斤左右“果菌王2.0”
“相比青藏高原的白参和从太空回来的白参,‘果菌王’的长势并不是很整齐,经历20多天的培养,目前只收获了20斤左右白参。一般白参20天左右就可出菇。”赵琪说,在本次对比实验中,三种白参都选用了阔叶木屑作为栽培基质,前两者为经历多轮选育的品种,生长速度明显快于纯野生的“果菌王”。
“如果用开花程度来形容双方长势,青藏高原白参和‘太空白参’已经完全‘绽放’,但‘果菌王’还处于‘花骨朵’的状态,只有部分可采摘。”赵琪说。
对于这批率先“出炉”的“果菌王”后代,赵琪团队打算先给当初慷慨赠送“果菌王”的浙江德清邓女士,寄去一两斤“果菌王”后代尝尝鲜;剩余白参则主要用于团队开展营养成分分析,还有小部分打算留着团队一起品尝。
当初往昆明寄送“果菌王”的德清邓女士告诉记者,上个月下旬,赵老师团队便已联系过她,说等出菇后,便给她寄点“果菌王2.0”作为回馈。如今这么快便有了下文,让她感觉既惊喜又有些感动。
“我一直跟他们说,没关系的,别一直挂在心上,没想到这么点举手之劳,他们竟然一直记着。”邓女士说,对于接下来即将收到的白参,自己已有了些小小的期待。
首批“果菌王”后代应该暂不具备苹果味
那么,这批“果菌王2.0”会是什么滋味?
赵老师告诉记者,目前“果菌王”还处于驯化阶段,且栽培基质用的也是常见材料,因此,他估计此次的白参并不会有特别的味道。
而此前被众多“吃货”网友寄予厚望、接种在苹果上的白参,同样也显得有些“娇气”,目前长势欠佳,大多数子实体刚刚“冒芽”。
值得一提的是,白参是为数不多的人工栽培比野生要好吃的食用菌。赵琪说,接下来,团队将通过选基质、设定培养条件等方式,对“果菌王”开展进一步的品种选育。相信通过多轮选育,“果菌王”可以逐渐适应新环境,在产量和口感上,都将有更大提升;同时,这项研究也将为团队的后期育种工作提供更优良、更丰富的种质资源。
“育种是一项周期性很长的工作,许多品种都要经历多轮选育,才能获得更优良的性状。我们对‘果菌王’品种驯化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赵琪说。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1-2668.html“长蘑菇的苹果”有后代了!暂不具备苹果味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