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除了人形机器人“扎堆儿”的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世界机器人大赛也精彩绝伦。今年大赛新增了太空机器人大赛,记者注意到,太空机器人大赛和BCI脑控机器人大赛的成果展示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太空维修机器人可3D打印零件
作为机器人界的“奥林匹克”,本届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包括共融机器人挑战赛、BCI脑控机器人大赛、太空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等4大赛事。
在首届太空机器人大赛成果展示区,湖南大学团队带来了两款机器人技术原型亮相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展览,分别为拥抱机器人和太空维修机器人。
拥抱机器人是一款情感支持机器人,专门为在空间站中长期生活的宇航员设计。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杨啟航介绍道,宇航员在封闭环境中面临的心理压力巨大,这款机器人通过模拟人类拥抱的感觉,可提供情感上的慰藉。“我们使用气囊和硅胶等特定材料,模拟人类的呼吸感。”杨啟航解释道,“同时,机器人还能通过语音控制模块改变颜色和充气频率,以适应宇航员的情绪变化。”
尽管拥抱机器人目前仍处于技术原型阶段,尚未能提供完整的互动体验,但其轻便性和可压缩性使其非常适合在太空环境中使用,无需占用过多空间或增加额外重量。这种软体机器人的设计思路,为未来太空任务中的情感支持设备开辟了新的方向。
另一款展出的技术原型是用于空间站内部维护的维修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在空间站内的轨道上自由移动,检测并维修或替换损坏的部件。此外,机器人还具备3D打印功能,能够在必要时打印出所需的零件进行更换。
“虽然这只是概念模型,但其展示了未来机器人技术在空间站维修保障方面的无限可能。”项目团队成员说,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发,将这些概念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技术解决方案。
通过意念打字、控制无人机
在BCI脑控机器人大赛成果展示区,不少观众排队体验脑控机器人的最新技术——不用动手指,仅靠大脑和眼睛就能打出屏幕上的数字。
江苏一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观众展示了这一创新技术。他们指着显示屏上闪烁的数字解释道:“我们利用了不同数字闪烁频率的差异,通过视觉刺激来激活大脑的不同区域形成脑电波,再将脑电波转化成数据,系统就能准确识别出用户想要选择的数字。”工作人员说,这项技术的应用远不止于打字,未来还将广泛应用于轮椅、无人机、机械臂等设备的控制。“每个数字相当于一个指令,想让设备执行什么动作,只需将对应的数字转化为相应的指令即可。”
山东一科技公司也在展示最新研发成果——脑控无人机。在过去两年中,该公司不仅实现了产品配件的大部分国产化,还自主研发了一套稳定的分析系统。
“当你戴上特制的帽子产生脑电波后,我们会收集这些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数据,”工作人员解释道,“数据以无线方式传输至分析系统,从而实现对无人机的精准控制。”他说,科研人员正致力于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例如帮助行动不便的人士通过意念控制外骨骼等辅助装置。
此外,西安交通大学医工交叉研究所展示了他们与企业联合研发的脑控机器狗技术。该技术集成了脑机接口、视觉跟随及文字交互功能。“我们通过采集用户的脑电波数据来控制机器狗的动作,机器狗还能通过摄像头识别特定个体,并跟随他们。”项目负责人说。
在演示过程中,一名体验者戴着脑电帽和VR眼镜,通过脑电波信号指挥机器狗完成了一系列动作。“我们希望通过这项技术展示未来人机交互的可能性,”项目负责人表示,“机器狗不仅可以用于康复训练,还可以作为老年人的陪伴机器人,帮助进行健康监控和紧急情况下的求助。”
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患者实现自主运动
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展示了他们研发的脑控外骨骼机器,主要用于下肢康复治疗。技术人员解释说,通过脑电波提取脑电信号,可驱动外骨骼帮助患者行走。更重要的是,这套设备在患者行走过程中还能不断施加电流刺激肌肉和神经系统,帮助患者修复可逆的受损神经和肌肉。目前技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设备正式进入市场后,预计售价为十多万元,医院和患者都可以负担得起。”
此外,一智能企业也展示了上肢医用康复训练仪。仪器采集用户的脑电信号,将其转化为外骨骼机器人的控制指令,帮助患者实现自主运动。相比于传统的上肢康复仪,这种方法更加主动,允许患者参与到康复过程中,形成完整的反馈循环,有助于修复受损的大脑区域。目前,这款设备已在超过200家医院进行了临床试验,并完成了三期临床测试,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获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正式推向市场。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1-4055.html太空维修机器人、意念操控无人机,机器人大赛成果亮相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