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类开始生产劳动以来,因接触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而诱发的疾病便随之而来。然而,受限于古代科技水平,许多现代人熟知的职业病是否存在于古代社会?古人的职业病呈现哪些特征?不同职业群体间的工种差异又会引发怎样的健康问题?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开展的科技考古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对陕西丰京大原村西周制陶遗址出土人骨的深入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制陶工匠群体普遍存在缺铁性贫血、上颌窦炎等健康问题,这些疾病与其职业特性密切相关。
职业身份确证,首次对骨骼“职业病”研究
对于在陕西工作多年的陈靓来说,曾参与多个墓地的考古发掘,对人骨的人类学研究有着丰富经验。“但这次在西周制陶遗址上对制陶工匠职业病的系统研究还是第一次。”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陈靓坦言,因为在考古过程中,仅从骨骼对某一个群体职业的认定是非常难的。
2017年,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的丰京大原村的制陶遗址开始田野发掘,历时七年,出土了大量包括陶器、陶拍和陶坯等等与制陶相关的遗物和生活遗迹,揭示出"工居葬合一"的聚落形态。
这种独特葬俗确证了墓主的制陶工匠身份,为后续体质人类学研究奠定基础。
在此前的研究中,陈靓就对古人的职业产生好奇。在考古发掘现场,陈靓时常会陷入沉思,这些人之前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他的骨骼又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记?
陈靓举例说,经常骑马的人,上肢和下肢的发育情况就有区别;古代战士需要经常拉弓射箭,他的胳膊左右侧会有不对称的痕迹。
“陶工在晾晒或者制作的时候,用手将陶器固定住,长期从事这一动作,手或者手掌就会跟正常的不一样,会有个明显的弧度,就是变形。陈靓继续解释说,经常搬运重物,对胸椎下段、腰椎上段会有损伤,体现在椎体周缘上就是骨刺很明显,会出现施莫尔结节。
陶工不仅生活环境差,身体负荷压力也大
研究团队结合裸眼观测与Dino-Lite显微镜技术,系统记录骨骼病理特征。
在对人骨进行统计后发现,出土的人骨大多数属于14岁—35岁的青壮年,显示出西周时期制陶工匠的生命短暂;通过对37例个体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工匠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根据骨骼证据,30例人骨中可鉴定出性别的有20例,其中男性仅6例,女性则多达14例,且死亡年龄普遍较年轻。
病理学分析显示,大原村居民在健康方面面临诸多挑战。筛状眶和颅外多孔现象的高发,表明这些工匠可能罹患缺铁性贫血。这不仅反映出当时人群的卫生和健康条件差,更是营养不足的直接体现。研究中还发现,骨关节炎在这些工匠中尤为常见,尤其是在脊柱和关节部位,显示出繁重的制陶工作给他们带来的身体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陶工的工作环境也并不理想,出土的人骨中存在较高的肋骨骨膜炎和上颌窦炎,这与当时的卫生条件密切相关。制陶作坊的环境污染严重,粉尘飞扬,这无疑影响了工匠们的呼吸健康。长期的固定工作方式也导致了掌骨的特殊变形,显示出工匠们在重复劳动中所承受的身体负担。
陈靓团队的研究人员宋雨柯对此印象深刻,在对材料进行分析时发现,对比其他职业,这类职业人体骨骼可谓“伤痕累累“,90%的人都患有关节炎。”大多数人都患有上颌窦炎,这种疾病引发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在制陶环境中,跟大量的废气废料排出,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相关。“宋雨柯说,这也是手工业发展对人类的反噬。
夭折的未成年人也患“职业病”
西周时期的制陶工匠们不仅在技艺上追求卓越,也在健康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一研究是对古代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多学科综合考察,揭示了古代制陶工匠的身份与职业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对丰京大原村西周制陶遗址的考古研究,不仅了解了古代的制陶技术,还提供了关于古代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研究还揭露了残酷的古代童工问题。陈靓团队发现数具未成年遗骸,其骨骼已显现长期劳损痕迹。"这些未成年人不仅早逝令人痛心,更需关注其被埋葬于灰坑窑址所反映的社会地位。"陈靓强调,这些发现为解读西周手工业者的生存境遇提供了鲜活证据。
历时两年的研究不仅还原了古代制陶技术细节,更构建起职业特性与健康风险的关联模型。“该研究既深化了对西周社会经济结构的认知,也为职业病研究提供了历史维度参照。“陈靓告诉《中国科学报》,团队后续还将采用三维CT扫描等设备,对骨骼标本开展微痕分析,进一步揭示古代工匠的生命故事。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2-3453.html35岁即“高龄”!显微镜下的古代陶工职业病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