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凯
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学生双向互动过程中的导学关系是最核心的社会关系,导师的言传身教能使学生受益终生。开展导学思政犹如烹饪时放盐,做学生的知心人、交心人、暖心人,以青年学生听得进、听得懂的方式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让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思想。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印发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研究生导师的第一责任,全面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以导学关系为依托,将导学思政理念贯穿研究生入学教育、学术训练、实习实践、生涯发展等各阶段,着力构建集学术提升、品格锤炼、价值认同于一体的导学共同体。
回顾研究生人才培养发展历程,尤其是近年来导与学的现状和诉求,导学思政工作并非简单增设的育人环节,而是出自对当前研究生培养中教与学的充分考量。
“根”在教学相长
研究生人才培养实践场景多发生在科研团队、学术梯队中,主要体现为研究生与导师的互动和交流,随之形成的导学关系也成为研究生阶段最广泛、最深刻、最关键的社会关系。
高质量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对于研究生来说是人生的一场修行甚至涅槃,对于导师而言则是长期的教学相长和团队鞭策。研究生在获得最高教育层次“入场券”的那一刻就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作为即将走向经济独立的成年人,研究生必须经历这样的锻压过程。要想通过锻压,实现能力与价值的跃升进而收获成长,既要自身刻苦,也非常需要学校、导师的支持。
同样,在研究生扩招、质量评价考核严格化、社会节奏加快的背景下,导师面对研究生在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的困惑,虽担负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但并非“唯一责任人”,更不能异化为“无限责任人”。这需要明确导师的责任边界,增强导师育人能力,维护导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真正让导师成为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导学思政的本质在于通过再构“导与学”二元关系,以导学关系为载体,以多元化的互动场景为纽带,在互动中实现凝聚共识和价值认同,将师生关系在“责任-服从”基础上强化为“合作-成长”,营造师生“从游”、和谐共进、教学相长、双向赋能的导学育人氛围。
“拓”在同频共振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学思政依托亦师亦友的平等对话、“走新”“走心”的多向互动、全程浸润的情感联结,在深入把握研究生群体特征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在“导学互动”上“做足文章”,逐渐形成教与学的同频共振。
政策的落地见效需要平台的搭建、品牌的打造和师生共同的参与。
以南航为例,近年来,学校迭代升级了一批师生耳熟能详、乐于参与的工作品牌和载体平台。无论是学生提名、学生推荐、学生评选产生的“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还是师生携手共进,以“德育建设好,师生关系好,科研成绩好,培养模式好,文化氛围好”为目标创建的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抑或是研途悦享会、思政一刻钟组会、导学嘉年华等一系列喜闻乐见的导学互动品牌,都极大提高了导学互动频次和质量。
今年,学校提出研究生导师要履行好“三导三助”工作要求,即导思想、导品行、导学业,助生活、助身心、助生涯,其主要目的就是把导学思政融入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再配合面向导师发布的《导学工作手册》,让导学互动覆盖越来越多元的场景。
近年来,在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和基于导学团队建设的纵向党支部中,涌现出了一批国家“双百”“双创”、江苏省十佳导师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工作局面,导学思政工作逐渐从“一株盆景”变成了“一片风景”“连片盛景”。
“链”在体系贯通
导学思政打通了原本相对独立的教师思政和学生思政体系,拓展了课程思政的实践场域,构建了符合研究生人才培养规律的“三全育人”协同格局。通过帮助导师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理念及掌握做思政教育的方法,使其尽到教育的职责和义务;通过导学互动的各类平台,建立以导辅协同为核心的协同机制,及时发现和预警研究生的各类困惑,并给予精准的介入和帮扶。我们要努力让“导学思政”变成可触可感可及的关怀帮助,变成“导学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找得到、靠得住、信得过、用得到的解药良方。
因此,导学思政工作不能仅靠导师这一群体,而是需要“点线面体”各方协同发力。
从“点”的维度来讲,研究生要对自己的言行、学业负责,导师要以慎为人师的态度严守师德师风、落实“三导三助”。
从“线”的维度来讲,辅导员要协助导师结合导学团队特点设计和开展导学思政工作,通过导辅协同机制,提升信息沟通反馈效率和预警帮扶处理效果。
从“面”的维度来讲,各学院要协调各方资源、切实保障各项投入,加强宣贯和指导,加强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探索优秀案例和典型做法,为导师和研究生成长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撑,统筹处理各类问题和矛盾。
从“体”的维度来讲,学校要将导学思政工作纳入学校大思政工作体系,与学校教师行为规范、培训考核相贯通,牵头开展卓有成效的导师培训,并研究出台包括研究生全流程培养环节的“导学思政”工作脉络图、导学矛盾预警帮扶机制等在内的一揽子配套制度和方案。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
《中国科学报》(2025-09-02 第3版 大学观察)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2-4333.html导与学,如何双向奔赴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