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里,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什么叫‘高原行医要懂土地’。”8月16日清晨,这句来自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2022级本科生谷斌昊的感叹,随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援建之声》节目的一声推送,传入听众耳中。直播间里,他正与第十一批援藏干部、亚东县中心医院院长胡世诚共同分享西藏医疗一线见闻。(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收听该期节目)
这个暑假,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雪域医行,泽藏振兴”实践团的16名师生,跨越三千里,从黄浦江畔到拉萨、亚东和日喀则,带着求学的眼睛与医者的初心,去丈量高原医疗的厚度与温度,用行动完成了一场“把课堂搬到雪域”的实践之旅。
雪域医行的温馨启程
7月31日,实践团从西宁乘火车出发,20个小时后抵达拉萨。8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院领导为师生献上洁白哈达。在这里,实践团师生们见到了上医1998届校友、院长格桑顿珠。这位曾获“白求恩奖章”的医者,三次出藏求学,又三次重返高原,用行动诠释着“为人群服务”的上医精神。
8月5日,团队抵达与印度、不丹接壤的亚东县。在这里,是同学们与胡世诚第一次见面,“希望你们了解真实的边疆医疗,更期待在心中埋下服务边陲的种子。”他在欢迎时的话语,道出了实践的初心。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上海市援藏干部、副院长黄健叮嘱:“高原工作先适应环境,不舒服随时说”。从拉萨到亚东再到日喀则,三地医院的走访如一条线,串联起西藏医疗发展的脉络。
诊室里的高原医疗课
在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候诊区座无虚席,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医疗资源的紧俏。当得知医院正试点“医院—家庭”双轨治疗,让病情稳定者居家康复时,2022级基础医学系本科生谷斌昊感叹:“医疗不止治病,还要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医院“藏中西医结合”体系同样引人注目:医生讲解“70味珍珠丸”应用机理时,同学们围绕藏药与中医药理论差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亚东县中心医院的文化长廊记录着三十年来十一批援藏团队的足迹。上海普陀区对口支援的十二年间,医院新院区建成启用,县乡村三级实行“六统一”管理,远程医疗让上海专家能够实时指导急危重症处置。在藏医诊室,患者接受藏药浴治疗,传统藏医药在现代体系中延续生长。
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智能配送机器人穿梭其间,远程会诊屏幕连接着上海专家。“现在牧区老乡也知道不舒服要先找医生了”,援藏医生指着藏汉双语科普手册介绍。当地医生补充的一个细节——“拉萨的水烧开只有约88℃”——让同学们顿悟:高海拔导致沸点降低、食物不易煮熟,是慢性胃炎高发的重要背景。“高原行医要懂土地”,这一理念在具体的医疗场景中得到了生动展现。
沪藏同心的温暖接力
在亚东县中心医院座谈会上,胡世诚直言:“我们的医疗设备已达中上水平,但人才结构仍是短板。”白玛曲宗医生的成长给出了例证——她在上海普陀区医院进修归来,已能独立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不必再奔波数百公里。“这样的本土专家,才是真正带不走的医疗资源。”胡世诚说。
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走廊里锦旗成排。当地医生土旦达杰指着其中一面笑道:“这是藏族同胞送给援藏医生的。”办公室里,援藏医生正手把手指导本地医生分析CT影像,“师带徒”的传承在日常里静静发生。与此同时,从复旦返乡的西若伟色、嘎玛依西卓玛等学子也在积极地投入一线的医疗建设,他们有的筹建泌尿疾病数据库,有的把医学所学化为生理教学。他们朴素地说:“因为西藏需要,所以选择回来。”
在海拔4600米的乃堆拉国门,同学们与当地朋友齐声高喊“祖国万岁”。恰逢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远处邻国哨所清晰可见,“强边固防”的意义在风声中愈加清晰,边疆医生守护健康的价值也因此更加明亮。
实践育人的生长力量
在亚东鲑鱼产业园,团队看到“上海技术+西藏生态”的协作,让冷水鱼养殖成为带动乡村振兴、改善民生的新引擎;在“红色引领多彩西藏”历史展,新旧西藏的强烈对比,使“老西藏精神”的厚重得以触摸。眼前的发展活力与背后的精神传承交相辉映,勾勒出今日西藏的鲜明图景。
这幅图景,不只是西藏的变化,更是青年学子心灵与志向的滋养。走进雪域高原,所见所闻化作一堂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在这样的语境下,胡世诚院长在节目中抛出了“三问”——“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把思考拉回到每一个个体的选择与担当。“亚东的医疗需要更多人才,未来有机会我愿意来这里行医。”2022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李智萌的回答代表了许多同学的心声,也正是实践育人力量的生动体现。
这趟三千里之行,是基础医学院多年“以社会实践为重要课堂”的一段缩影:今年,学院不仅组织团队奔赴西藏,还同步开展了“健康科普西部行·青春助力新征程”等项目,在四川等地扎实推进健康宣教与调研工作。
自2017年以来,基础医学院已持续引导学生在暑期走向田野与边疆,先后在云南、新疆、江西、甘肃等地开展健康科普、支教与医疗调研。累计28支走向基层与边疆的队伍、200余人次的跨学科参与,只是更大实践版图中的一个缩影。无论是诊室里的磨砺,还是高原上的初心,抑或乡村教室里的坚守,都在课堂之外锻造着医学生的担当与定力。
从黄浦江到雪域高原,医学生们带回的不只是调研笔记,更是一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笃定。这样的选择,与复旦上医“博医团”多年接力服务基层的一以贯之相呼应:把优质资源带到最需要的地方,把成长写进祖国的土地。火种已点亮,也将由他们传递给下一程的行者。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3-3637.html跨越三千里,上医青年走进边疆医院的守护与成长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