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表彰先进、弘扬典型,激励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献身卫生健康事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授予60个集体“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授予120名同志“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其中,复旦上医4个集体、18名个人榜上有名,祝贺他们!一起来看具体名单!
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
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
援摩洛哥医疗工作
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
中山医院心内科
葛均波院士带领的中山医院心内科成立于2002年7月,团队成员154人,作为首批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85工程“及“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肩负上海地区乃至全国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疑难危重心血管疾病防控和诊疗重任,同时致力于提升公众心血管健康认知,推动公众成为守护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年门诊量突破80万人次,出院人数超3.5万人次,年介入手术量超3.5万例,均居上海市之首及全国前列。团队创造多个首例和第一,创制新型冠脉支架、发明二尖瓣治疗新模式等科技创新,解决了该领域诸多卡脖子问题,获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倡导泛血管医学理念和胸痛中心建设等疾病管理创新,1999年创建的华东首条急性心梗“绿色通道”,20多年成功救治危重患者万余例,为当前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提供模式借鉴。2023年度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医院及专科声誉排行榜》显示:心内科全国排名第二(综合类医院第一),标志着心内科的雄厚实力和领先地位。近年来,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年度上海唯一,2015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13年、2017年)、上海市地高建创新战略团队项目(2019年)资助,被授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上海市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共青团上海市卫生局委共青团号等荣誉。
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
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简称“华山运医”)实现服务能级跨越式提升,门诊量及收治患者量均实现翻倍的跨越式增长,年均开展10余项新技术,显著提升运动损伤诊疗与康复效率。在基层与分级诊疗改革方面,华山运医联动上海及长三角百余家医院开展分级转诊及远程会诊,主办2024年长三角社区运动医学高峰论坛,输出标准路径,落地多家“运动促进健康示范社区”等特色项目。华山运医积极推动长三角协同发展,牵头组建长三角运动医学联盟,推动诊疗规范化,主办2024 APKASS国际大会,开展人工韧带等培训并接收进修医师数百名。在产学研突破方面,华山运医成功研发首款国产人工韧带,获国家“973”课题支持及专利转化,2023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打破进口垄断,为产学研医融合典范。华山运医积极投身健康促进与科普,陈世益教授提案推动上海“体医融合”新模式,团队线上讲座覆盖超百万人次,出版《临床实用运动处方》,牵头成立上海市医体融合创新中心。在人才高地建设方面,华山运医专科声誉位居全国第二,获“运动医学”及“运动康复”两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各级人才形成梯队。在重大赛事及竞技体育医疗保障方面,华山运医高效保障F1大奖赛、奥运会资格系列赛等国际顶级赛事,制定规则,确保零事故,树立行业标杆,作为“中国国家队合作医院”的核心科室,华山运医助力国家队及各级运动队队员重返赛场、为国争光。
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上海市乳腺肿瘤临床医学中心曾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系统深耕乳腺癌研究与诊疗,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就:学术引领地位突出,成为第七届亚洲乳腺癌协会和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连续主办全国乳腺癌会议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编撰并定期更新《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和规范》,成为全国乳腺癌规范化诊疗的权威标杆。科研创新成果丰硕,聚焦乳腺癌分子分型与个体化治疗,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十余次,近五年成果频登JAMA、BMJ、Cancer Cell等国际顶尖期刊,屡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课题资助。临床诊疗水平卓越,构建国际先进的乳腺癌多学科诊疗体系,整合外科、放疗、内科、影像等多学科力量,年手术量超10000例,显著提升患者生存率,达国际领先水平。依托全国首个乳腺癌患者康复沙龙——“妍康沙龙”,服务近10万关注用户。人才梯队实力雄厚,多次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多项人才奖励计划,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
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是上海市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核心科室,下设内、外、针、伤、妇、儿等专业组。陆氏伤科为上海伤科八大家之一,入选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秉承“一针解百痛,双手救万众”的宗旨,融合祖传银针绝技,协同针灸科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填补区卫生系统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空白。伤科对冻结肩分度分期治疗,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奖,牵头制定《麻醉下冻结肩松解手法专家共识》。中医内科作为区中医药重点专科,采用中药饮片为主,融合敷贴、中药外洗、针灸火罐等传统手段,并汲取现代医学方法,以“科有特色,人有绝活”,在心、肺、脾胃、脑病及失眠、肿瘤术后调养、中风康复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慢性咳嗽荣膺上海市中医优势病种。董氏儿科以董氏针药治疗小儿厌食症享誉盛名,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中医科建立有上海市名中医陆念祖、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倪菊秀、上海市中医专家社区师带徒指导老师张天嵩等工作室,通过融入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顶尖平台,坚持临床、科研、教学三融合,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主办《文化探索之旅:神奇的中国传统医学》项目为复旦大学地高建课程。
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
中山医院 董健
中山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会长,他带领团队在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转移性肿瘤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完成各种复杂脊柱手术5000余台。他的复杂性多节段脊柱复发性肿瘤整块切除病例被国际权威杂志、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他还发表了多篇专家共识和指南;所在骨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他成立复旦大学脊柱肿瘤研究所,推动脊柱肿瘤治疗的发展。他在骨缺损修复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相关成果已实现成果转化。主持包含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国际上发表SCI论文144篇,近5年有30余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论文。他担任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他对腰突症的防治工作,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出版科普书籍15本,总主编18本,科普视频30部,微电影2部,科普文章500余篇,获益人数超3亿。他领衔成立国内首个大学级别的医学科普研究所,被中国科协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领衔编写科普教材,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国内首次面向研究生开设健康科普培训课程。他还荣获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健委颁布的“中国好医生”。
华山医院 李先涛
华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副主任医师。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他随上海市第十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日夜兼程赶赴西藏,在24小时内抵达海拔4000米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ICU。针对多发伤患者,尤其是合并多发肋骨骨折、急性肺损伤等重症病例,他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化管理,并联合多学科专家团队,尽早开展肋骨复位固定、纤支镜吸痰,充分进行体位引流痰液,结合中医药化痰通便以强化全身支持,尽早进行康复干预,力求最大程度降低患者损伤。他带领重症小组克服高原反应,持续奋战,最终其管理的重症呼吸机病人均顺利拔管,无一人需接受气管切开等有创治疗;10天内实现病区重症清零,取得“零死亡”的卓越成绩。此次高效救治得益于他历经数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磨砺。2020年1月21日,作为上海市首批专家组成员进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他提出“严防传染、小剂量激素、限制抗生素使用”的早期策略;短暂休整后,他又率领重症支援小组驰援武汉同济光谷院区,提出“关口前移、尽早插管、尽多俯卧位、严管液体”的策略,使ICU病区病死率显著降低,相关经验被国家卫健委专报推广,获国务院领导视频连线肯定。在2021年的某突发事件中,他以国家专家组成员身份参与现场指导相关工作。作为中毒救治专家,他主持多起群体性中毒事件的会诊与救治,显著提高城市生物安全与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肿瘤医院 陈震
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主任医师。他长期致力于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与研究,尤其在胰腺癌领域成就显著。其研究成果先后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纳入《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他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常见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关键技术与诊疗方案研究”项目,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他带领团队将学科建设成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胰腺癌分组组长单位,推动学科获评上海市胰腺癌中医临床优势专科,使该中心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肝胰肿瘤中西医结合诊治中心,临床业务及服务能力突出,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间。在学术推广与人才培养方面,2017年他担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推动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技术在上海市的普及与发展;2018年出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扩大学科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生研究生13名,带教美国及港澳等留学医学生9名,培养的青年骨干多次入选国家级培养计划,搭建合理的人才梯队。
妇产科医院 姜桦
妇产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候任主委、上海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深耕妇科肿瘤三十载,他勇闯“手术禁区”,解决治疗难题。针对全腹转移卵巢癌患者,创新“新辅助化疗+多脏器联合切除”方案,使卵巢癌R0切除率高达78%,并发症率降至4%,难治性复发患者三年生存率达62%;针对晚期宫颈癌,改良术式并采用夹心疗法,将三年无瘤生存率提升至85%;为满足年轻早癌患者生育诉求,设计保育手术方案,妊娠率50%、足月分娩率80%,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写入指南,医院宫颈癌等疾病诊治量稳居上海首位。科研转化上,他主持重大临床研究课题17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5分),建立宫颈癌术前淋巴结评估模型,制定全球首个术后患者自评量表;获13项专利,参与研发国内首个妇科原研单孔手术机器人。技术推广至500家医院4000余名医师,撰写3部国内专家共识、参编7部专著,成果亮相ASCO、获哈佛推荐,APAGE斩获3项大奖,发出“中国声音”,入选2024年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领军项目。作为管理者,他带领医院国考稳居全国妇产科专科前三;牵头开发上海首个备案生成式医疗AI“小红”,获经信委课题,月智能服务3600人次;构建“三浦联动”办医格局,推动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惠及更多患者。
儿科医院 王艺
儿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任医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国家杰出医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儿科质控中心主任,上海市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孤独症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上海市罕见病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神经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儿童神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遗传分会癫痛基因组学专业工作组成员、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她从事儿童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和防治策略研究,深入解析癫痫疾病分子机制并推进脑机接口等临床新技术应用;推动罕见病基因与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牵头多个国际临床研究与国内临床试验,开出数个国内基因与小分子治疗的“第一张处方”,推动国际前沿技术引进、推广和本土化技术改良;探索和建立我国孤独症诊疗新模式,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积极探索并推进儿科服务能力优化与提升。作为国家卫健科普专家库成员,积极推动儿童脑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倡导和推动多个罕见病病友会的公益事业。作为项目首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等科研项目20项,牵头和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16项。研究成果发表在N Engl J Med、Lancet Neurology等期刊,共发表论文213篇,其中SCI 116篇,制定指南/专家共识12个。获联合国NGO国际信息发展组织“科技赋能女性之杰出女性奖”等奖项。
眼耳鼻喉科医院 黄欣
眼耳鼻喉科医院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我国小儿视网膜疾病诊疗领域的杰出专家与领军者,长期致力于成人及小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的《常见小儿视网膜疾病防治体系的构建与推广》荣膺202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她扎根临床一线,通过创新诊疗路径、规范筛查标准和推广适宜技术,显著提升儿童致盲性眼病的早期发现率与治愈率,年均门诊量超8000人次,年均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量逾1200台,为众多复杂视网膜疾病患者提供高质量诊疗服务。她积极推动国际前沿知识传播,担任权威巨著《玻璃体显微手术学(第六版)》副主译,并参译《KANSKI'S 临床眼科学》。作为全国小儿眼底病诊疗网络核心推动者,她通过制定临床指南、牵头多中心研究、培训基层医师及推广科普,有力促进诊疗技术标准化与普及化,为降低我国儿童致盲率作出突出贡献。她热心公益,作为主力队员多次参加“一带一路”慈善光明行医疗队,远赴新疆喀什地区免费开展白内障手术及小儿眼底病筛查,为当地患者带来新希望。
华东医院 王诗雯
华东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副研究员,担任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兼秘书、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专委会委员、《检验医学》杂志青年编委等。她致力于华东医院精准检测中心建设,推动华东医院老年疾病的精准诊疗,研发建立检验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通量多重基因检测系统(HMGS),在多种病原体的快速检测方面取得重要创新成果。她长期聚焦“蛋白翻译后修饰调控肿瘤发生与靶向治疗”领域研究,在Nat Commun、Sci Adv、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卫健委卓越项目等课题。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A类),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扬帆计划、哈佛大学GCSRT临床学者研究计划等人才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荣获上海市第二十届“银蛇奖”提名奖、上海市卫生健康行业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承担复旦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留学生和研究生的理论课教学工作。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朱召芹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检验医学科主任、研究员,她扎根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18年,带领检验医学团队奋战在传染病诊断和应急防控最前沿。2008年防范手足口病、2009年应对甲流、2013年奋战H7N9、2014年防控埃博拉、2015年阻击MERS、2020年抗击新冠、预防猴痘……她始终带领团队高质量完成各项检测任务。她多次承担上海市世博会、进博会等重大活动的生物安全保障任务,是名副其实的公共卫生安全卫士。她带领科室成员制定《埃博拉病例标本临床检验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被纳为行业指南。检验团队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巾帼奖状”、“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称号。她曾受上海市卫健委派遣赴非洲布基纳法索访问调研,连续三年赴凉山州布拖县艾滋病诊疗对口支援工作,连续七年带教“沪滇合作项目”,悉心教导60余名技术骨干和近百名疾控骨干。她承担科研项目十余项,GCP项目153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参与多项专家共识和学术专著,推广重症肺炎预警预测模式;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人才等人才项目。
上海市口腔医院 冯靳秋
上海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专委会常委、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儿童早期矫治规范化推广项目专家组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学会分会口腔学组副组长,擅长咬合诱导及儿童错颌畸形的早期矫治,儿童牙外伤序列治疗,牙齿异位萌出、多生牙等牙齿发育和萌出异常的综合治疗,儿童口腔疾病的无痛微创舒适化(镇静全麻)治疗,获评上海市“百名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复旦大学首届“明日之星”名医培育项目人才、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上海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金山医院 颜玉峰
金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二十五年来,他始终扎根临床一线,致力于脑血管疾病研究治疗,率先在金山区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颈动脉内膜剥脱及颅内外血管搭桥等技术,填补区域内多项技术空白。他改良脑出血微创手术器械,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面对急危重症患者,他始终保持24小时待命,为患者赢得宝贵救治时间。作为科室主任,他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通过传帮带,带出一支技术精良的专业团队。他打破科室壁垒,组建神经内外科介入团队,2021年以来带领团队共完成脑血管造影3000余人次,介入治疗约600余人次,为远郊群众筑起脑血管疾病的健康屏障。作为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支部党员坚持十余年每月赴金山区社会福利院为住养老人提供健康服务,组建科普宣讲团深入社区、农村、工地开展健康宣教200余场,个人主讲近百场,有效提升群众健康意识。他先后荣获“白求恩精神践行者”、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脱贫攻坚记功”等荣誉。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吴丹红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上海卒中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及闵行区医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主任委员等多项学术职务。她长期坚守临床一线,致力于脑血管病与认知障碍诊疗,她带领神经内科卒中急救团队实现最短DNT(从患者到达急诊大门到用上溶栓药的时间)12分钟、平均DNT为35分钟快速高效目标。她高度重视临床与科研融合,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局级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近50篇;副主编专著1部;参与专著编写多部;参与专家共识编写3篇。作为学科带头人和研究生导师,她科学规划科室亚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为不同层级医生量身定制亚专科发展路径,培养出一批优秀研究生。
静安区中心医院 邱彦群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手及上肢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周围神经学组委员,华东地区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手外科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市医师协会手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他熟练掌握手外科、运动创伤的微创诊治和肢体运动功能重建,胜任包括卒中后偏瘫肢体运动重建修复等在内的高难度手术。围绕老龄化疾病诊治,形成手功能特色重建及康复、失语康复等特色发展模式,完善连续通畅的双向转诊服务路径。结合脑瘫发育特点及患者需求,他制定个性化重建术式,恢复生活自理,组建偏瘫专病MDT门诊,从预防到平台期治疗,结合信息化APP全病程随访,一站式为卒中后偏瘫患者提供特色解决方案。作为徐文东教授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8/15)、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5/16)等,获银蛇奖、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复旦大学优秀青年医生等荣誉。已结题主持2项国自然及多项市科委、卫健委等基金项目,发表SCI 学术论文45篇(其中通讯/一作12篇)。
闵行区中心医院 徐灵
闵行区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妇产科党支部书记、规培基地主任,荣获闵行领军人才、闵行工匠、春申金字塔杰出人才等称号,兼任上海市医学会及上海市医师协会妇科肿瘤分会委员等职务。她长期致力于妇科良恶性肿瘤的诊治及腹腔镜微创手术,是区域内妇科肿瘤诊疗的核心力量。在学科建设方面,她带领团队取得多项突破,成功获批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妇女保健宫颈疾病门诊(上海仅7家),牵头项目获2024年上海市医院协会创新星光奖,并成立闵行区徐灵宫颈癌防治工匠创新工作室,推动宫颈癌筛查转诊闭环管理的信息化模式,实现从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流程管理。科室以“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理念,年门急诊量超20万人次,年手术量达5000余台,通过专科化建设,已形成宫颈疾病、微创肿瘤、盆底功能障碍三大妇科特色专科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管理、孕期营养指导两大产科优势专科,综合实力位居上海市同级医院前列。在教学科研方面,她培养多名硕士研究生,承担复旦大学通识课程及本科教学任务,主持或参与10余项科研项目,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部分成果已实现转化。
青浦区中心医院 刘海波
青浦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分会常务委员。他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与科研工作,擅长冠心病介入诊疗、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左心耳封堵、卵圆孔未闭封堵),尤其擅长高危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分别于2012及2013年赴美国斯坦福医学中心及德国Bergmansail医院导管室进修学习。科研方面,他主要从事冠心病临床及免疫炎症机制研究,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健康学科带头人项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面上项目、中华医学会项目及区级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总IF100余分(单篇IF10.44)。他成功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多名,建立心血管内科博士后站,培养博士后1名、复旦大学在读博士1名。他曾获上海市卫生健康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第四届“区域名医”等多项荣誉。
徐汇区中心医院 谢连红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医务二科科长、老年医学科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老年学会神经学组委员,上海市慢病管理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老年健康与老年病防治专委会委员,徐汇区老年医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务二科科长,九三学社徐汇区第十一支社主委。谢连红从医30年,从事干部保健工作15年,擅长脑血管病、痴呆、眩晕及神经心理诊断与治疗。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她参与完成上海市科委等多项课题,获区市级以上奖励1次。她深受患者和同事敬重,多次获评医院“十佳员工”,2022年度获得徐汇区中心医院最佳管理者,2023年荣获上海市保健工作先进个人。2024年初医院搬迁过程中,谢连红制定周密方案,摸排全部保健对象情况,带领科室拨打近5000个电话落实对接,最终安全转运包括120名高龄患者及ICU重症病人在内的全体人员,实现“零投诉”,获医院及市保健局高度肯定。她带领的老年病科是医院优势学科,先后荣获上海市“共青团号”、徐汇区“巾帼文明岗”、徐汇区“红旗班组”、徐汇区“文明班组”等称号。
援摩洛哥医疗工作
中山医院 许雪峰
中山医院普通外科急诊外科主任医师,第186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队长。在两年援摩临床工作中,他带领队员们发挥技术特长,切合当地实际开展诊疗工作,加强医疗环节质量控制。遇到疑难和重症患者,发挥团队力量,确保医疗工作安全有效,并与摩方医护人员交流经验,共促发展。两年间塞达特医疗队共完成门诊5060例人次,急诊8670人次,住院9101人次,大小手术4509台,妇产科接生7609人次,危重病例800余例,麻醉607例。援建期间遭遇新冠疫情,抗疫援摩两不误,医疗队零感染,多次得到大使馆表扬。分队2次向摩方捐赠医疗药械,摩方卫生厅称赞“医疗队的工作使中摩友谊上了新台阶”。两年间他在《援摩通讯》共发表文章28篇,让更多人了解援外医疗工作。他带领全队得到2020年度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获2020年度上海市抗疫先进集体称号,本人获得复旦大学抗疫先进个人和“十佳援建医务工作者”称号。
华山医院 周坚
华山医院江苏路分部院长、主任医师,第169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队员。2015年至2017年,周坚在摩洛哥王国赛达特省哈桑二世医院进行临床外科工作。他将法语+上海话+手语创新结合,快速开展独立诊治,除4天24小时工作外,剩余3天帮助摩洛哥外科医师诊治和手术。2017年8月因过度工作抵抗力下降,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回国治愈后再次赶赴摩洛哥。“两癌筛查”,为藏区女性同胞谋健康福利,2019年,出色完成援摩任务不到两年,周坚作为上海第九批援藏医疗队成员,踏上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日喀则,为藏区百姓服务。他创立“冈拉梅朵”项目,协助日喀则市卫健委主持当地乳腺癌及宫颈癌的临床筛查工作,带教帮扶市人民医院及日喀则17县1区医院,为藏族女同胞科普医学常识,开展日喀则市直机关妇女免费“两癌”筛查。
华东医院 杨丰建
华东医院骨科副主任、创伤中心主任、主任医师,致力于四肢创伤、骨质疏松性骨折等疾病的研究和治疗。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他作为第178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队员参加援外医疗工作。期间,他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维护分队和谐团结,作为创伤骨科医生,他始终秉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积极投身工作,不仅在日常中救助外伤病患,更在一次重大交通事故中,成功处置15名伤者的救治工作,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发挥关键作用。他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与精湛高超的手术技术,赢得当地医护同行的一致认可与高度好评,并先后荣获2022年度复旦大学医疗援建先进个人、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为各获奖单位及个人点赞!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3-3987.html复旦上医这些集体、个人被授予荣誉称号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