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的十月复旦,迎来一场文学与舞台的对话。10月19日下午,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陕西人艺”)《星空与半棵树》主创团队走进复旦校园,与师生分享话剧创作的幕后故事。
日前,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作为中国西部话剧重镇,陕西人艺携五部现实主义题材精品剧目集中亮相,并与艺术节共同策划推出超20场文化活动,此次交流活动是其中的一场。
为何选择“文学剧院”这条路?
《星空与半棵树》改编自著名作家陈彦的同名长篇小说,是陕西人艺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生命册》之后的又一部文学改编力作,也是“陈彦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作品。
该剧以秦岭乡村“半棵树(百年老槐树)”的命运纠葛为线索,讲述了以乡村小公务员安北斗为代表的基层工作者,在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博弈的过程中,不惧阻力、坚守初心,为守护乡土自然生态与人文根脉,拼死捍卫村民生存权利与尊严的故事。
分享会上,复旦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系梁燕丽教授与主创团队展开对谈,探讨文学经典如何通过戏剧改编焕发全新生命力。
为何选择改编《星空与半棵树》?陕西人艺院长、一级导演李宣表示:“一方面,我们认为它具有现实主义作品的力度,特别是其批判性;另一方面,这本书不仅文学价值高,而且可以从其文学当中提炼出独有舞台性的戏剧样式,非常适合戏剧化改编,所以我们做了这个项目。”
近年来,陕西人艺陆续将多部文学巨著搬上舞台,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学改编品牌。将文学经典转化为话剧作品,是2013年李宣担任院长后的大胆尝试。
为何带领陕西人艺走“文学剧院”这条路?谈及这一战略抉择,李宣表示:“首先,在陕西这片文艺沃土上,‘文学陕军’实力雄厚,我们经过深入调研,认为文学在艺术领域是一大‘顶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次,我在中戏导演系求学期间,其中有一学期课程都是文学改编,这让我一直有探索这个方向的想法。再加上陕西人艺当时作为名不见经传的一个省级小剧团,亟需借助文学IP的影响力来做大做强。”
李宣特别强调,剧院能够坚定地走在这条道路上,离不开导演宫晓东与编剧李宝群等“恩师”的引领。“一直坚持文学改编之路,将艺术追求定位在文学剧本之上” ,是陕西人艺从默默无闻到崭露头角的关键转折。
十余年来,陕西人艺用心讲述中国大地上的乡土故事。他们的创作不追求华丽的舞台效果,而是通过演员们真挚的表演、生活化的表达,让观众在剧场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听见内心的共鸣。
正如梁燕丽教授在交流中所说:“《星空与半棵树》最打动我的,就是它把重点落在了人身上,而且是一些有个性、有理想、有思想的小人物。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生动展现了乡土文明的进步。”
从近50万字的小说到3小时的舞台
将近50万字的小说浓缩为一场3小时的舞台演出,绝非易事。编剧李宝群坦言,改编过程中的压缩、提炼和选择是一个重大课题。
“改编文学作品就是要把文学带回到剧场里,把文学性和戏剧性的审美结合起来。”李宝群说,“从文学转换成戏剧,首先要保持原作的文学品质,包括原作的语言、人物特色和情感;还要实现高度的剧场化与戏剧化,考虑舞台的特点,给演员留出表达空间,通过丰富的表演和舞台手段,让观众能直观地体验剧中人物的生命和情感。”
《星空与半棵树》原著线索纷繁,比如猫头鹰的俯瞰视角、安北斗与温如风的关系、安北斗的家庭生活和村庄的一系列工程等。李宝群在改编的过程中必须要“割爱”。耗时三年,数易其稿,李宝群和团队最终选择以温如风、安北斗、花如屏三个小人物来构成戏剧最核心的人物关系,以此展开更多故事。
“戏剧的本质是冲突!冲突!冲突!”分享会现场,导演宫晓东没拿话筒,用洪钟般的声音和澎湃的激情,讲述了他在导演《星空与半棵树》时的感想体会。文学作品可以只是抒发个人感情,戏剧一定要在冲突中展现。“我们要找到最主要的冲突,以此来撬动人物在舞台上的行为。”
在创作过程中,宫晓东注重建立戏剧与生活之间的距离,采用寓言、象征、荒诞等呈现手法,既“一本正经地表现冲突”,也“一本正经地冷嘲热讽”。“《星空与半棵树》中,温如风是一个浸染在无尽侮辱中的人物。但我们不能只是直白地复刻这种尖锐现实,要采取艺术化手法来表现。”
演员与角色的灵魂共振
对于演员来说,塑造角色是一场与人物灵魂的深度对话。
“能够从事并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温如风的饰演者王大治分享,每次站在舞台上,看到台下的观众,就会觉得很兴奋。
在王大治看来,温如风的告状之旅是寻找尊严的征程,“当一个人丢了自己,他该如何活着?”剧中,温如风扛着半棵树爬到山顶寻找星空,希望在星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颗。“我看到温如风在告状的过程中被人一脚一脚踩到谷底,不禁思考:他的那棵树还在吗?他眼里还有星空吗?”他表示,阅读小说时可以有无限的想象,但当进入排练场,看到大家的排演后,原本的想象会被打破,进而激发出全新的想象力。
安北斗的扮演者党剑认为,安北斗的故事体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的再次成长。他从一开始的被动顺从到主动选择,不只是为了帮助温如风,也是从自己的良知出发,践行他心中对“一个公务员应该怎么做”的理想。“安北斗被他身边的人当成一个‘异类’,我在生活中也是个‘异类’,我希望同学们要有允许自己做个‘异类’的勇气。”
“自己在第一次读剧本时就哭得一发不可收拾。”花如屏的饰演者刘李优优说,与她曾经饰演过白灵、忆秦娥和田晓霞等角色不同,花如屏不是理想主义者,却有着非常独特的性格魅力。“我希望动用我全身的细胞,全心全意地饰演角色。以我现在的年龄和经历可能无法完全呈现她的情感,或许五场十场、五年十年后,我会有不同的感受。”
戏剧创作背后的细节打磨
互动环节中,复旦学子们踊跃提问。一位来自复旦剧社的同学结合自己排练戏剧时产生的困惑,向主创团队请教:“导演和演员在设计角色时,会有一些独属于这个角色的习惯动作,请问这些小动作是如何产生的?”
面对这一提问,王大治分享了一个排练中的小故事:“我们刚排练时,导演就让我们连续几天站在台上,不用一句台词,单纯用动作完成整场表演。”
这和导演对表演的理解密切相关。宫晓东接过话头表示,演员不仅要从角色的内心世界出发,更要关注角色的外部动作,也就是“从外部找支点”。“一个人怎么吃饭?怎么走路?他走路怎么一直耸着肩?这里面都有学问。”他同时致敬了复旦剧社的创办人、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洪深,表示洪深所接受的贝克戏剧传统正是注重“从人物外部找支点”。
“文学到戏剧的改编过程中,怎样做到一个更好的权衡?”李宝群将其称为“一场艰苦的博弈”。“我们要在和文学既相互拥抱又博弈的过程中找到戏剧的魅力,产生戏剧的力量,最终服从戏剧的规律。”他引用李渔“立主脑,剪枝蔓”的理论,强调戏剧表演要把原本庞大的文学世界中最精华的部分呈现出来,让故事像河流一样在舞台上奔涌。
分享会尾声,李宣向复旦学子表达期许:“希望复旦的学子们在了解《星空与半棵树》的故事后,能够成为一个包容并尊重不同的人。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既要让自己成为一棵树,扎根于土地,同时别忘了抬头仰望星空。”
《星空与半棵树》此次来沪,不只是一次演出的落地,也是一场跨越文本与现实的文化对话。
无论是在艺术节的舞台上,还是在校园的讲座中,陕西人艺都在用行动回答一个问题:当文学被搬上舞台,它还能怎样继续生长?或许答案正隐藏在那棵“半棵树”下——文学的根须依旧深扎土地,而戏剧的枝叶在星空下伸展生机。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3-4156.html陕西人艺《星空与半棵树》主创团队走进复旦,分享话剧创作的幕后故事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