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7点30分,走廊仍带着夜色的凉意,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诊室的灯光已经亮起。
华英汇的一天,从查房开始,观察每个病人的病情和恢复状况。紧接着门诊或者手术。如果排满手术,结束时间可能是晚上九点半,甚至是凌晨两点。在门诊间隙,抽空给学生们开个组会。
这样的节奏,他已坚持二十余年。
2025年,华英汇获评复旦大学“钟扬式”好老师称号。

华英汇给学生们上课
“把病人感受放在第一位”
“临床上没有太多时间上大课,手术、查房就是一个很好的上课的过程。”在个人密集的临床工作中,华英汇始终把“带教”视为不可推卸的责任,且“身教”始终排在“言传”之前。
在多次参与手术的过程中,2025级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博士研究生陈与时最深的体会,是导师身上那种近乎苛刻的专注力。
“华老师在临床手术中总是非常严谨,一丝不苟。他进入手术室后,那种状态会让人下意识屏住呼吸。他的神情、动作、每一次判断,都完全围绕着患者展开,感觉满心满眼都是病人。”
每一次带教手术,华英汇都要求学生不仅看结果,更要理解每一个操作的逻辑。在缝合前的一段空隙,或者是更换器械的几秒钟,他就会用简练的语言向身旁的学生点出关键:这里的组织反应说明了什么?术后病人可能会在哪个阶段出现问题?
手术结束,教学依然继续。华英汇经常提醒学生,要关注患者的痛点问题,做对患者真正有用、有益处的科研,把病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赛场是华英汇的第二课堂。从2024年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中国大奖赛(Formula 1 Chinese Grand Prix)、2023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到2024年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站的医疗保障工作,他多次带领学生走进国际赛场。
“带学生去奥运现场,是想让他们明白,运动医学不仅是修复伤口的技术,更是一种服务国家、服务运动员的使命。”华英汇说。
在那些紧张的场边时刻,他要求学生随时待命、观察运动员的每一次动作、每一个表情。
有人问他:“学生这么年轻,赛场上万一出错怎么办?”他笑笑:“如果他们永远在安全区学习,永远学不会应变。我们也做好充分预案,让学生在得到锻炼的同时,确保医疗保障顺利完成。”

华英汇和学生们参加2024年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中国大奖赛保障

华英汇和学生们参加2024年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站保障
“在我自己读书的时候,很多老师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与启发,这些温度至今照亮着我。”在医院实习时,他曾看到附属华山医院内科学终身教授林果为正在给患者听诊。那天上海很冷,金属听诊器冰得能让人打颤。林果教授却先把听诊器夹在掌心里焐热,确认温度合适之后,才轻轻贴在患者胸口。
华英汇至今记得,自己曾在凌晨一点给导师、前任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陈世益发去有关研究问题的邮件,本以为不会立刻得到回应。没想到第二天醒来,邮箱里静静躺着一封凌晨两点发出的回信——导师几乎一句句进行分析,给出建议。
“陈教授对工作、对学生忘我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华英汇说。
这些细节,塑造了华英汇对医学、对教育、对生命的理解。“不管是作为师者,还是医者,我们都不能像冷冰冰的机器人一样对待患者、学生,这其中始终是有温情在的。我要做的,就是践行一个医者、师者的责任。”
“华老师的充分信任是我们一路前行的底气”
“所有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反馈临床。”在华英汇看来,科研不是与医学分离的象牙塔,而是使医学更科学、让治疗更精准的重要路径。
作为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团队的负责人之一,他带领学生在运动损伤防治、康复机制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多篇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但于他而言,这些成果最重要的意义并非奖项和引用量,而是“学生是否在研究中找到了方向”。

华英汇和学生们参加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上海)
“华老师希望每一位学生做的课题都是自己感兴趣、愿意去投入的方向。”陈与时感慨道。
参与人工智能辅助术后康复的课题经历让陈与时记忆犹新。在临床中,课题组观察到,在术后的运动康复过程中,许多患者面临康复动作不规范、康复全程缺乏系统性和个体性等困境。
“我们希望通过运动医学结合人工智能这一医工交叉新模式,让患者术后也能居家完成高质量、个体化康复训练。”陈与时说,在课题推进过程中,华英汇没有过多干预学生的想法和思路,只在他们需要时进行提点。“华老师的充分信任是我们一路前行的底气。”
华英汇不仅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并在资源上全力支持。在了解到陈与时的研究课题需要较高的算法支持后,他为学生牵线搭桥,联系到有雄厚开发实力的公司达成合作,为课题提供技术保障。

华英汇与陈与时
如今,华英汇的课题组里汇聚了十余位不同背景、不同阶段的学生,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他创造了“亚组分类、分层管理”的科研培养机制,他将学生按研究方向分为两至三个亚组,组内形成“以大带小”的梯队。
“很多时候,我的学生比我更专业。”华英汇坦言,导师的价值不在于全知全能,而在于尽力托举,让每一个年轻人都能站到他们想站的地方。
“医学是一条漫长的路,老师要做的是帮他们看清方向”
“你要去鼓励,要帮助他们走得更远。”在手术室与课堂之外,华英汇的另一面格外温暖。
“有时候学生不敢来找我,但我一看他们的眼神就知道出问题了。”在忙碌的医疗与科研间隙,华英汇总会抽时间约学生单独谈话,有时是职业规划,有时是情绪压力,有时只是聊聊生活。
面对读博深造还是直接就业的关键抉择,华英汇带教的上海体育大学2022级康复治疗学硕士研究生余乐曾一度陷入迷茫。
华英汇一步步帮他厘清职业成就感的真正来源。“不妨这样想,是看到论文发表时更让你兴奋,还是亲眼见证患者功能恢复时更让你激动?”
一番点拨,让余乐逐渐明晰自己的内心。他渴望“直接、高频的助人反馈”,而康复治疗师的工作场景能让他每天都参与到患者的功能重建中,这种“用专业实实在在改变他人生活”的感觉,比长期学术研究更能让他找到价值感。
最终,余乐选择成为一名康复治疗师。“华老师的建议,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我拨开了迷雾。”

华英汇课题组的年终组会汇报
“医学是一条漫长的路,年轻人容易焦虑。老师要做的是帮他们看清方向,而不是催他们快走。”华英汇说。
有一位学生曾因科研压力与人际困扰而陷入低谷,向华英汇求助。华英汇没有简单地劝她坚持,而是鼓励她“调整情绪,换个环境,跟着自己的心走”。
休学回家后,她一边休养,一边尝试做线上家教,慢慢恢复力量。“华老师说完全停下来不是最好的,我就开始一点点做事,找回自信。”她说。
华英汇常说:“医学,是关于人的学问。”
这句话,也像一条线索,贯穿他二十余年的行医生涯——
在查房中,他教学生以精微之心对待每一次诊疗;
在科研中,他教他们大胆探索、深入钻研,在复杂中寻找本质;
在生活中,他教他们如何成为一个坚定、坦荡、心怀热望的人。
他让每一位学生都在他的身影中,看见医者的初心,也看见未来的自己。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3-4511.html【“钟扬式”好老师】华英汇:“医学是一条漫长的路,老师要做的是帮他们看清方向”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