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界别联组座谈会上,委员们踊跃举手发言。 本报记者 甘南摄
提供灵活的人才政策、打造稳定的营商环境、促进产学研深入融合……日前,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界别联组会,多名委员围绕“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题建言献策。
“国家级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高度聚集是北京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和最大优势。”民革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傅川认为,北京应建设一个与世界科技发展水平同步同频的创新生态,在进一步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还应关注本地科技队伍。为科技创新提供更灵活的人才政策,更能持续释放北京活力。“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应走在前面,体现鼓励扶持创新的价值观。”他建议加大对有突出贡献者的奖励,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必要的扶持项目。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将带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精尖产业又是全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对带动全产业发展、保障产业安全乃至国民经济体系的安全至关重要。”来自经济界的市政协委员、北京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少林说,要促进高精尖产业的发展,需要发挥北京特有优势,走出一条引进、培育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将高精尖企业“引进来”,而营造持续稳定的营商环境,才能让他们“留下来”。陈少林建议,相关单位在吸引企业落户后,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与企业交流的平台,让企业在稳定的营商环境中实现快速发展。
“民营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来自科技界的市政协委员、北京芯盾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晓鹏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提出建议:应深入推进国企民企融合,强化产业链合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往往涉及多种资源协调、多条线路协同和多个团队创新,应进一步打破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特别是要在上下游产业链条方面加强合作,取得共赢。”
同时,他建议以创新联合体为载体,促进产学研深入融合。为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在创新联合体建设上,应吸纳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院所参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组织。“特别是针对‘卡脖子’问题和重大产业场景,应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应用。”
(本报记者 孙乐琪 刘苏雅)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7-133.html界别联组会上委员共议 高质量推进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