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注释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后汉书》注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朱 字仲先,南阳宛人也。少孤,归外家复阳刘氏,往来舂陵,世祖①与伯升皆亲爱之。伯升拜大司徒,以 为护军。及世祖为大司马,讨河北,复以 为护军,常见亲幸,舍止于中。 侍宴,从容曰:“长安政乱,公有日角之相②,此天命也。”世祖曰:“召刺奸收护军!” 乃不敢复言。从征河北,常力战陷阵,以为偏将军,封安阳侯。世祖即位,拜为建义大将军。
建武二年,更封堵阳侯。冬,与诸将击邓奉于 阳, 军败,为奉所获。明年,奉破,乃肉袒因 降。帝复 位而厚加慰赐。遣击新野、随,皆平之。延岑自败于穰,遂与秦丰将张成合, 率征虏将军祭遵与战于东阳,大破之,临阵斩成,延岑败走归丰。 收得印绶九十七。进击黄邮,降之,赐 黄金三十斤。
四年,率破奸将军侯进、辅威将军耿植代征南大将军岑彭围秦丰于黎丘,破其将张康于蔡阳,斩之。帝自至黎丘,使御史中丞李由持玺书招丰,丰出恶言,不肯降。车驾引还,敕 方略, 尽力攻之。明年夏,城中穷困,丰乃将其母、妻、子九人肉袒降。 槛车传丰送洛阳,斩之。大司马吴汉劾奏 废诏受降,违将帅之任,帝不加罪。 还,与骑都尉臧宫会击延岑余党阴、 、筑阳三县贼,悉平之。
为人质直,尚儒学。将兵率众,多受降,以克定城邑为本,不存首级之功。又禁制士卒不得虏掠百姓,军人乐放纵,多以此怨之。九年,屯南行唐拒匈奴。十三年,增邑,定封鬲侯,食邑七千三百户。
十五年,朝京师,上大将军印绶,因留奉朝请。 奏古者人臣受封,不加王爵,可改诸王为公。帝即施行。又奏宜令三公并去“大”名,以法经典。后遂从其议。
初学长安,帝往候之, 不时相劳苦,而先升讲舍。后车驾幸其第,帝因笑曰:“主人得无舍我讲乎?”以有旧恩,数蒙赏赉。二十四年,卒。
(选自《后汉书》)
注释
①世祖:指光武帝刘秀,他的大哥刘演字“伯升”。 ②日角之相:旧时星相家称额骨中央隆起、形状如日为“日角”,认为这是帝王之相。
译文:
朱 字仲先,是南阳郡宛县人。幼年丧父,(就随母亲)回到复阳县外祖父刘氏家中,(经常)到舂陵去,世祖刘秀与刘伯升(光武帝刘秀大哥齐武王刘演)都很喜欢他。刘伯升官拜大司徒后,就让朱 担任自己的护军。后来世祖担任大司马,讨伐河北时,也让朱 担任自己的护军。世祖时常亲自到朱 那里去和他见面,并住宿在朱 的房中。(有一次)朱 陪世祖吃饭,随口(对世祖)说:“(现在)长安政治混乱,您有帝王之相,这是上天的旨意啊。”世祖说:“叫刺奸将军来收捕你这个护军!”朱 于是不敢再说了。(后来朱 )跟随(刘秀)征讨黄河以北地区,时常奋力作战,攻陷敌军阵地。(刘秀就)让朱 做偏将军,并(上奏朝廷)封他为安阳侯。世祖即位后,就授予朱 建义大将军一职。
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改封(朱 )为堵阳侯。这年冬天,(朱 )与各位将领在 阳攻打邓奉的军队,(结果)朱 兵败,被邓奉所俘获。第二年,邓奉的军队被打得大败,他就以脱去上衣、露出胳臂认罪的形式经由朱 之手投降。于是光武帝恢复了朱 的职位并且厚加慰劳赏赐,又派遣他(率军)攻打新野、随县,(最后这些地方)都被平定了。延岑自从在穰(今河南邓县)兵败后,就与秦丰部将张成会合在一起,朱 率领征虏将军祭遵与延岑在东阳打仗,把延岑打得大败,并临阵斩了张成,延岑兵败逃跑,归附秦丰。朱 缴获敌军印章绶带九十七件。又进军攻击黄邮,迫使黄邮投降,(光武帝于是)赏赐朱 三十斤黄金。
建武四年,朱 率领破奸将军侯进、辅威将军耿植,取代征南大将军岑彭到黎丘围攻秦丰,在蔡阳把秦丰的部将张康打得大败,最后斩了张康。光武帝亲自到黎丘(督战),派御史中丞李由持盖有皇帝印章的书信招降秦丰,秦丰却口出恶言,不肯投降。光武帝就掉车回去,口授朱 (攻打秦丰的)方法策略,朱 就全力围攻秦丰。到第二年夏天, 黎丘城中(缺少粮草)困苦不堪,秦丰就带着他的母亲和妻儿共九人以肉袒的形式(向朱 )投降。朱 用囚车把秦丰押送到洛阳,(皇帝就)把秦丰斩了。大司马吴汉却弹劾朱 ,说他废弃皇上诏令接受(秦丰)投降,有违将帅职责,但光武帝没有(给朱 )加罪。朱 返回军中后,与骑都尉臧宫会合,攻打延岑余党在阴县、 县及筑阳县三地的贼众,最后全都平定了。
朱 为人质朴正直,崇尚儒学。率军打仗,经常接受敌人投降,把能攻克安定城邑作为根本,并不追求滥斩敌人首级的功劳。又对手下士卒发布禁令,不准他们虏掠百姓,军人们乐于放纵,很多人因此埋怨朱 。建武九年,朱 屯兵南行唐,抵御匈奴。建武十三年,朝廷增加(朱 的)封邑,确定封号为鬲侯,享有七千三百户的封地。
建武十五年,进京朝见皇帝,上缴大将军印绶,就以奉朝请的身份留在京城。朱 上奏章说古代大臣受封赏,不加王爵,建议朝廷改诸王封号为公。光武帝立即采纳并施行。(朱 )又上奏章说,应该下命令把三公官职前的“大”字都去掉,以符合经典规范。后来光武帝就接受了他的建议。
朱 当初在长安求学,光武帝前去看望他,朱 没有及时接待他,而是先到讲堂去了。后来光武帝驾临朱 府第,就笑着(对朱 )说:“主人该不会又丢下我不管,而去讲堂吧?”因为(和皇帝)有旧日恩情,所以(朱 )多次承蒙皇帝赏赐。建武二十四年,(朱 )去世。
原文: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译文: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父亲赵畅,曾做过博士。赵咨少年时期就死了父亲,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荐为孝廉,他都不到任。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荐赵咨极孝顺有修养,因袭(其父)升为博士。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推辞离开。太尉杨赐特别征召,让他用幅巾为首饰,请他参与讲论经典。被举荐做高官,几次升迁做了敦煌太守。后因病被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不种田糊口。
盗贼曾经夜晚到赵咨家抢劫,赵咨害怕惊吓母亲,于是先到门外迎接强盗,接着要求给他们准备饭食并道歉说:“老母亲已年届八十,生病需要休养,家中贫困,无隔宿之粮,请求稍微留下点衣服粮食。”妻子儿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没有提出请求。强盗都惭愧叹息,跪下告辞说:“我们太无礼了,真不该侵扰贤良。”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送东西给他们,但没有赶上。从此赵咨更加出名。朝廷征召他做议郎,以病推辞不到任,皇上下诏急切责备,州郡官员以礼相送,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
赵咨又被封为东海相。上任时,途径荥阳,县令敦煌人曹皓,是赵咨过去举荐的孝廉,在路旁迎候,赵咨却不停留。曹皓送他到长亭,望着车辆过后的尘土不能赶上,对主薄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于是丢弃印绶,追到东海。拜见赵咨之后,辞职回家。赵咨就是这样被当时的人所看重。赵咨做官时清廉俭朴,计算时间领取奉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品德。做官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拜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告诉他的旧吏朱祗、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用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儿子赵胤不忍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祗、萧建让领会赵咨的临终遗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10-10747.html《后汉书》注释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