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乌龙潭记》原文及翻译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游乌龙潭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谭元春
原文:
客乃移席新轩,坐未定,雨飞自林端,盘旋不去,声落水上,不尽入潭,而如与潭击。雷忽震,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处。电与雷相后先,电尤奇幻,光煜煜入水中,深入丈尺,而吸其波光以上于雨,作金银珠贝影,良久乃已。潭龙窟宅之内,危疑未释。
是时风物倏忽,耳不及于谈笑,视不及于阴森,咫尺相乱;而客之有致者反以为极畅,乃张灯行酒。稍敌风雨雷电之气。忽一姬昏黑来赴,始知苍茫历乱,已尽为潭所有,亦或即为潭所生;问之女郎来路,曰,“不尽然”,不亦异乎?(节选自谭元春《再游乌龙潭记》)
译文:
客人们就把宴席移到新轩中,还没坐定,大雨从树木之巅飞下,盘旋不离,雨落在潭水上,不是都没入潭里,而是像击打在潭面上。忽然雷声大作,歌女们都掩住了耳朵,想躲到潭的深幽之处。闪电和雷声先后而来,那闪电尤其奇幻,耀眼的电光尽入水中,深入一丈数尺,而好像吸收了潭上的波光,又反射到了雨中,现出黄金白银、珍珠贝壳的光影,过了好久才消失。这一切搅得乌龙潭的龙宫不得安宁,龙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景物顷刻万变,耳朵听不见笑语喧哗,眼睛看不清昏暗阴森,咫尺之间,一片迷乱;而客人中有兴致高的,反而十分畅快,于是高挂灯笼喝酒,才稍稍驱散这风雨雷电的气息。忽然一个歌女从黑暗之中赶来赴会,这才知道这雷电风雨所造成的苍茫昏暗,只有乌龙潭才有,可能就是为乌龙潭而生发的。而问那女郎来的路上的情况,女郎回答说:“来的路上的情况不全是这样。”这不也很奇异吗?
词句注释
1.澄:清,明净。
2.朗:明亮。
3.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星河:传说中的银河。
4.无累:没有牵挂。
5.拘拘:限制。
6.茅子:茅元仪,字止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作者的朋友,住在乌龙潭边。
7.风妒之:这是拟人的说法,意思是风妒忌游客的快意,吹得大起来,影响到筏的行进。
8.旋迎钓矶系:返回钓矶系住筏子。旋,返还。迎,逆,反向。
9.姬:古代妇女的美称。这里指歌妓。
10.盖:伞。
11.潭不能主:潭水不能自主。这也是拟人的说法,形容波浪涌起,水面动荡不定。
12.林端:株梢,林子上空。
13.风物倏(shū)忽:景色瞬息万变。风物,景物。倏忽,极短的时间。
14.致:风致,情趣。
15.不尽然:不都是(像乌龙潭那样风雨雷电)。
创作背景
故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城内,可游览的名胜景观不少,而谭元春却独钟爱乌龙潭。究其原因,一是乌龙潭位于城内,不像游燕子矶、莫愁湖那样须费跋涉攀援之苦;二是乌龙潭幽僻而人迹罕至,又不像秦淮河附近那样烦嚣杂乱(见谭元春《初游乌龙潭记》)。因此,近而幽静的乌龙潭,对一心追求“荒寒独处,稀闻渺见”(《渚宫草序》)的谭元春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万历四十七年(1619)秋,谭氏居南京期间,曾与友人三游乌龙潭,并写下了《初游乌龙潭记》《再游乌龙潭记》《三游乌龙潭记》三篇文章。
作品鉴赏
此文先以一段议论发端,这段议论紧扣“游潭”与“七夕”而发,可称之为全文的引子。作者先连用六个“宜”字,引出世人对游潭和度七夕的通行规范和一般要求。讲究不同环境、时令中人们生活方式的“相称”“相宜”,似乎滥觞于题名李义山的《杂纂》,而到明中叶后的一班文人雅士,则表现出事事时时留意、大力总结推广的热情(可参看袁宏道《瓶史》《觞政》,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等)。在初创者那里,这种规范渗透着个人的性情趣味,尚令人感到新鲜有趣;但相沿成习,追随者日众,通行的规范又使人感到腻味和拘束。看重个人性灵而不屑于被格套所拘的谭元春,当然对日益僵死的一般规范很不满意,因而在“六宜”之后,他便以一“然”字陡转,表示自己不肯屈从、拘泥于世俗规范的傲然态度,向读者暗示他的七夕游定然是一种非常之举,窥见到的定然是一种非常之美。
以下自“茅子越中人”至“不亦异乎”,是此篇游记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以他特有的幽丽奇峭之笔,描绘出大雷雨中乌龙潭上的壮美奇观。若与前人的山水游记相比,此文在写法上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是将对外界景物的描写与对游览者的动作、心情的记叙结合起来,两者穿插映带,相互渗透。如文中写风雨初作时,先以一句“霏霏湿幔”写细雨霏霏景象,又以一句众人“犹无上岸意”写众人的游兴正浓;写到继而风雨大作,“雨注下”“潭不能主”,又加一句“姬惶恐求上,罗袜无所惜”,写出此时游者的恐慌心情。写到雷声之烈,又借“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处”的畏惧动作映衬之。在写出闪电造成的奇幻景象后,又写出作者此时内心对正处于“潭龙窟宅之内”的猜疑、恐怖。外面风雨雷电齐作,“风物倏忽”,而轩内“客之有致者反以为极畅,乃张灯行酒”。在文中,写景与写人始终没有分离脱节。如果,文中对外界景物的描写是状其“奇”的话,那么,对人的行动、心情的记述则增其“险”,而且使人读来有身历其境的感受。
二是在对景物的具体描写上,作者善于从视觉、听觉、触觉、幻觉等多种感受的角度写出急骤变化的各种景象,如写大雨如注,“湿透衣表”,是从触觉写;写雷声,从听觉角度写;写闪电,从视觉角度写;写雨点飞来,“声落水上”,则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最为奇特的是,此文中出现了不少含有幻觉的描写,如写雨的“飞自林端,盘旋不去”,“不尽入潭,而如与潭击”,写闪电的“光煜煜入水中,深入丈尺,而吸其波光以上于雨”。文中描述的这类景象显然不只是客观的物理现象,而是作者的意中之象,含有作者处在猜疑、惊奇、恐惧中的幻觉成分。幻觉的加入使文中的景象格外幽奇,再配之以“潭龙窟宅之内,危疑未释”和“苍茫历乱,已尽为潭所有,亦或即为潭所生”的内心独白,越发使这次乌龙潭之游显得幽幻险怪。而作者在震惊之余,对乌龙潭上的飘风急雨、惊雷疾电独能尽情欣赏,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看来,他是故意要显扬自己游乌龙潭的“不澄、不静、不稳、不朗、不幽适”,来对抗世俗的审美规范的。
名家点评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周复刚:这篇游记写乌龙潭中雷雨大作时的奇特景观,苍茫奇幻,恐怖阴森,较之通常游记之好写花明柳媚者,大异其趣,行文又孤峭生冷,是典型的竟陵派风格。(《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12 散文卷 6》)
作者简介
谭元春(1586一1637),字友夏,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明天启七年(1627)举乡试第一。与钟惺同为竞陵派创始人。反对复古,主张抒发性灵,但对公安派的文风不满,提倡豳深孤峭的风格,因此作品流于冷涩僻奥。有《岳归堂新诗》《岳归堂已刻诗选》《鹄湾文草》,后人编为《谭友夏合集》。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10-17402.html《再游乌龙潭记》原文及翻译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