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古诗翻译及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江城子古诗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前言】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
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纵使:即使。
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顾:看。
料得:料想,想来
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千里孤坟:作者妻子的坟墓。
肠断:一做断肠。
【翻译】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鉴赏】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故不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
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那时我定要把弯弓拉成满月,射向那西北来犯的豺狼。
[出自]
北宋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②,右擎苍。锦帽貂裘③,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④,亲射虎,看孙郎⑤。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⑥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译文2: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虽然两鬓已生白发,这又何妨!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也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也能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那我一定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背景:
本篇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昨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赏析】
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18-2405.html江城子古诗翻译及赏析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