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端鸿
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在当下的高等教育格局中,关于高校“该办成什么样”的问题,始终是政府、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焦点。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这些被频繁提到的类型,构成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基本框架。地方高校尤其被要求明确自身类型,清楚回答“面向谁办学”“核心功能是什么”。这些定位无疑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然而,仅仅停留在分类和口号层面是不够的。如果高校只是在文件中标注为应用型或研究型,面向谁或者服务谁,却没有形成自主发展的内在逻辑,那么再清晰的定位也难以真正落地。真正决定高校能否走得长远的,是其能否建立起一套稳定、自主、可循环的办学逻辑。
逻辑之所以比定位更重要,在于它关乎学校发展的内核。定位是静态的标签,而逻辑是动态的机制。定位可以由外部规定,逻辑必须由学校自身形成。政府可以告诉一所高校应该面向谁办学,但如果学校没有形成支撑这一定位的逻辑,那么这个定位就是空洞的。反之,如果一所学校建立起完整的办学逻辑,它自然会在实践中形成与区域发展相匹配的定位。逻辑驱动定位,而不是定位驱动逻辑,这应当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基本共识。
现实中,地方高校最常见的困境就是“定位-逻辑错位”。许多学校在文件中高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但在内部运作上仍是另一套逻辑:依赖招生规模保证经费,依赖零散项目维持学科建设,缺乏清晰的发展路径。这种逻辑可以维持学校生存,却无法支撑学校成长。一方面,定位高度同质化,几乎所有地方高校都在强调服务地方和产教融合,缺乏差异化;另一方面,逻辑停留在维持层面,资源投入呈点状分布,难以形成生态聚合。结果就是学校表面上有定位,实践中逻辑缺席,导致“方向明确而路径混乱”。
如果说分类与定位是外部赋予的身份,那么逻辑就是内部生成的机制。逻辑的首要价值在于能够赋予学校主动性。定位依赖外部,而逻辑代表学校的自我谋划能力。只有当学校建立了自主逻辑,才能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时保持韧性。
这种逻辑必须是自下而上的,并与地方和区域的发展紧密结合。学校首先要立足自身的基本盘,确保招生和基础学科的稳定,这是存在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找到特色突破点,从自身禀赋出发,形成真正能够支撑学校品牌的学科方向。例如,处于产业集群周边的高校,应当选择性地聚焦某一产业链环节,把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高度耦合,而不是盲目追逐风口。同时,特色突破必须通过资源汇聚才能放大。地方高校要学会搭建跨学科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把政府、企业、社会资源整合进来,形成生态网络。最终,逻辑的目标是形成循环放大的机制,从基本盘到特色突破,从资源汇聚到生态构建,再反过来强化基本盘。这种“逻辑链条”一旦形成,学校的发展就不再依赖外部赋予的定位,而是能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的定位。
遗憾的是,许多地方高校仍停留在“维持逻辑”。这种逻辑的显著特征是保招生规模、保财政拨款、保基础运转。在过去扩招和财政宽松的环境下,这一逻辑尚能维持,但在今天高等教育进入存量竞争、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格局下,维持逻辑已经难以为继。地方高校要突破,必须实现逻辑的转型。这意味着要从规模逻辑走向质量逻辑,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从项目逻辑走向体系逻辑,避免零散项目支撑全局的脆弱模式;从被动逻辑走向主动逻辑,不是等政策引导,而是自己先谋划再对接;从孤立逻辑走向生态逻辑,让自身嵌入更大的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网络。
逻辑优先并不是否认定位的必要性。定位依然是对外界的身份呈现,是学校存在感的重要部分。但定位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逻辑能否承载。如果学校缺乏逻辑,再清晰的定位也无法落到实处;而一旦学校形成了逻辑,定位自然会在发展过程中生长出来,并且会随着地方和区域的发展逐步调整和优化。
因此,地方高校的发展不应停留在“被定位”的层面,而必须真正建立起自主发展的办学逻辑。学校要有“以我为主”的战略自觉,先回答“我凭什么发展、我如何发展”,再去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盲目跟随与机械模仿的陷阱。地方高校唯有如此,才能在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中找到真正的立足点,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形成不可替代的角色。
《中国科学报》 (2025-08-26 第3版 大学观察)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2-4282.html高校“该办成什么样”?办学逻辑比办学定位更重要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