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复旦园白玉兰以开放包容姿态,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有这样一群外籍师生,他们如同玉兰,扎根复旦土壤,在开放生态中,拥抱千姿百态的理想,有的花苞初绽,有的绚丽盛开。
允许: 留学生入选拔尖人才试验班
“允许(Allow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22级德国籍本科生廖赛赛(Audrey Jennifer Stucke)用这个动词来形容自己体验到的复旦。她选择复旦,不仅因其学术声誉,更因为复旦和上海的国际化、综合性以及充满活力的氛围。在这里,她感受到“复旦允许你有各种各样的选择。”
出于对计算机的兴趣,廖赛赛大一时申请“腾飞科创计划”,跟随导师参与“大语言模型环境下的基于社区的测试模型”的研究课题。
去年,她入选2022级计算机科学拔尖人才试验班。“这个项目基本都是中国同学,开始我担心不收留学生,但我还是试了试,没想到教授们允许我参加了这个项目。”廖赛赛说,入选拔尖人才试验班、选修荣誉课程,对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有很大帮助,也让她进一步发现自己的学术兴趣。
从大语言模型实际应用,到算法、CPU,再到人工智能具体框架代码构建,通过选修不同专业课程,廖赛赛对计算机学科体系有了不同维度的了解。在各种尝试与交流中,她对神经科学研究产生兴趣,目前正计划选修类脑方向的课程,为研究生深造做准备。“复旦培养了我的学习能力,这些能力也允许我去做更多的选择。”
虽然是留学生,但廖赛赛早已融入了中国同学的圈子。她不仅和中国同学一起打球,也会和同学们一起背当下流行的“痛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她,喜欢穿中国传统服饰、戴发簪,还能把京剧《吕布与貂蝉》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富有江南特色的桂花糖藕更是她最爱的美食之一。
待放的花苞给人以希望美好。“允许”多元选择的开放生态,也将迎来花苞的盛开。
“说实话,申请复旦时,我没想到自己的研究生学业这么有挑战性。”来自俄罗斯的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娜塔莉亚·桑尼科娃(Natalia Sannikova)说,“不过,这意味着我在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
从俄罗斯本科毕业后,她怀着对中国文化的好奇,线上修读复旦中文语言项目。短短一年,她对中国、对上海、对复旦的好感与日俱增,萌生来复旦攻读国际公共政策专业硕士学位的想法。
如今,娜塔莉亚正研读中国学者撰写的国际关系文章,在研究中融入更多的“中国视角”。2023年10月,她赴韩国参加“地区新形势下的东北亚发展、交流与合作展望”全球治理研讨会。在那里,她和参会者讨论历史创伤及其如何影响和持续影响着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我在俄罗斯做国际关系研究时不会接触的思考角度”.
“在复旦读书,你绝对不会感到枯燥无聊。”娜塔莉亚用“活力”一词来形容她对学校的印象,“有这么多学术讲座、科研项目、学生活动可以参加,每天都有新活动在举办。”她表示,复旦给了学生机会,成长为更优秀的人。
去年,她还与来自18个国家的复旦留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国人大制度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参加外国留学生文艺汇演,表演俄罗斯歌曲。
“今年是我在复旦读硕士的最后一年,但我计划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这个美好的地方继续我的学术旅程。”娜塔莉亚说。
领先:六个月建起实验室,实现两个“世界第一”
脑科学研究院PI、来自约旦的那德(Nashat Abumaria)的办公室的玻璃门窗上,写满了各种颜色的笔记。这让路过的人,常常会多看几眼。
2023年6月,那德团队与顾宇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Neuron上发表研究论文,通过首次建立两个新的小鼠模型,探究面对反复失败时做出放弃决策的神经机制。这一成果为理解大脑在面对不可控环境时的行为适应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研究更广泛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打下基础。
这项耗时7年的研究,让那德有了新称号——The “give-up” neuroscientist who never gives up(从未放弃的“放弃”行为研究神经科学家)。2024年,那德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这也是外国专家学者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能获得的最高级别个人研究基金项目。
他所带领的情绪和认知实验室,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哺乳动物放弃样行为新模型的实验室,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TRPM7在哺乳动物大脑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中起正向作用的实验室。他还进一步发现了TRPM7的下调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联系。
然而,这个实验室仅用了6个月时间就完成建立,并做出第一组数据结果。
“要做到领先(Pioneering),就必须拥有足够的研究自由度,让研究人员更好地创新。在复旦,创新研究的自由度相当高。”“领先”是那德对复旦的评价,他的实验室所开展的课题是前人很少开垦的领域,但学校及研究院的支持给了他探索的动力。
加入复旦十年间,那德融入复旦生活。能说些中文的他,作为领诵与脑科学研究院的师生们一起参加学校“一二·九”主题歌会。他感受到师生的友好,也见证了复旦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
复旦正推行AI4S科研范式变革,那德也不断寻求与人工智能的跨界合作。去年,那德团队与林伟团队开始合作开发新的人工智能行为监测分析方法。新方法通过在受试小鼠身上设置关键节点,期望可高效识别分析出小鼠的运动状态,从而帮助实验者快速识别小鼠的情绪状态。
复旦丰富多元的学术理想,如千姿百态的玉兰盛开。开放包容的学科生态成就开创性的科研理想,也孕育多元思想果实。
今年是哲学学院法国籍教授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入职复旦的第16个年头。在他看来,复旦多元的哲学研究方向和全面的学科体系,为哲学研究提供对话与交流的土壤。“在复旦哲学学院,你可以对话不同专业的老师,交流讨论各种问题。宽泛的研究领域是重要优势。”
作为复旦大学徐光启文明对话与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他每年牵头组织国际交流研讨会,“希望通过对话交流的模式,推动更宽泛的哲学思考,也希望推动一种对话性的哲学风格”。
魏明德还有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身份——书画家,去年四月,举办了笨笃(魏明德)画展“浩海无碑林”。“办展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和研究一样。”他说,与观众交流中,能让理性与感性来往互动,激发哲学思考。
中法建交五十周年时,魏明德被评为“中法关系五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五十名法国人”之一。
机会:近40位外专、校友获“白玉兰奖”
今年1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来自英国的玛丽·哈德(Marie Harder)获颁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中国政府友谊奖”。在此之前,哈德获得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迄今为止,复旦已有近40位外籍专家、校友等获得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白玉兰纪念奖。
在长达十几年的跟踪研究中,哈德带领的团队研究上海的2.5万个居民小区,研究成果被纳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推动上海城市垃圾的科学分类和碳排放管理工作。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科学,将那些难以言说的本土智慧转化为一种普遍能理解的语言。”垃圾分类研究告一段落后,哈德和团队开启与“可持续行为”紧密相关的下一项研究任务。
“机会(Possibilities)”,这是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来自俄罗斯的米哈伊尔· 科尔罗夫(Mikhail Korobkov)谈及复旦时的高频词。他连用多个“Great”形容复旦的基础设施与优质生源,同时认为这里为开展数学领域国际合作以及高水平科研活动提供了广泛机会。
科尔罗夫于2017年全职加入复旦,2024年获得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他在临界情形的Sobolev映射的Morse-Sard类型理论和基于定常Navier-Stokes方程的Leray猜想方面的研究成果,取得重大国际影响。目前,他已在包括世界最顶尖数学期刊Annals of Math.在内的多个国际期刊发表55篇论文,相关成果为推动船舶、潜艇、飞机等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持。
开放合作,在科尔罗夫眼中,是一所一流大学成就卓越的关键。在复旦期间,他与多位国际著名数学家开展学术合作,搭建线上研讨平台,推动复旦数学科学学院与世界知名高校的交流。
每年,科尔罗夫会开设“流体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课程。在这门课上,他运用自己在国外大学任教的经验,开拓学生思维,也常常给学生留一些长期未解的难题,激发研究热情。
每当学生们在这些难题上取得新进展,抑或在自己的指导下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时,科尔罗夫会感到“兴奋、鼓舞”。“解决问题比课本学习更为重要”,而老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跨出从学习到研究的那一步。
无论是含苞,还是绽放,玉兰终将拥有自己的春天。复旦这片沃土,不负每一次用力的生长与盛开。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3-1974.html他们如同玉兰,扎根复旦土壤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