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服务国家发展,践行医者使命,一批批复旦上医人前赴后继,前往西藏、新疆、青海、云南等偏远地区进行医疗援助。面对高原缺氧、极端气候以及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他们始终坚守在诊疗一线。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无数援建医务工作者中最普通却也最珍贵的故事。复旦上医将持续推出医疗援建工作者专访,带领大家走进这群默默奉献的白衣天使,感受“为人群服务 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
秦晓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泌尿外科主任医师,作为2022年中组部“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于2022年7月赴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对口支援。
在泌尿系统肿瘤领域,秦晓健已深耕多年,凭借精湛医术,为无数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怀揣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秦晓健始终期待着一个能为国家奉献热血的机会。2022年,秦晓健如愿成为第十批上海市援藏干部人才中的一员。当时,即将迎来40岁生日的他,感觉自己仿佛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作为专家,我是去援建的,作为个体,我是去学习、体验、和历练的。”他决心在那片神秘而又充满挑战的高原上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出发前,秦晓健特意为自己购置了额外保险,做好了迎接高原挑战的周全准备。他坦言:“这看似有些悲壮,但却是对自己生命的保障,更是对家人负责的表现。”秦晓健深知,援藏之路之行任重道远,必须未雨绸缪,才能更好地应对未知的挑战。
初到西藏高原,秦晓健就面临着严峻的身体考验。他练习剑道三年,身体素质极好,然而,更高的肌肉含量意味着需要更高的耗氧量。在缺氧环境下,他的身体反应异常剧烈,进藏第六天仍高烧不退,是同批援藏志愿者中唯一出现这种情况的队员。但经过短暂的慌乱和恐惧后,秦晓健迅速平静下来,克服了身体与心理上的双重考验,逐步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在生病的过程中我能更好地作为患者体验当地的医疗服务,这对我来说既是考验也是成长。”
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秦晓健不仅担任泌尿科专家,还肩负起多学科会诊协调人的重要职责。他带领团队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力求对急难危重病例快速反应,实现高效治疗。在他的努力下,团队救治了包括肺水肿、脑水肿、车祸外伤以及肝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在内的四五十例高原急难危重患者。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赴藏的患者,在这里都获得了优质的多学科诊疗服务。
其中,有一位中年男性患者,由救护车直接从边境紧急送来,他因遭遇严重车祸导致全身五十多处骨折,生命垂危。面对这一危重病例,秦晓健团队迅速与其他科室专家展开紧急会诊,制定出先控制感染、再进行骨科手术的治疗方案。最终,患者顺利痊愈出院,术后恢复状况良好。
每一次成功的救治都是整个医疗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果,每一位医生都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毫无保留地付出。秦晓健表示,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让许多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患者重获新生。
在秦晓健看来, “老西藏精神”所蕴含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的精神品质在这片高原上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要求无论条件如何艰难,都要始终坚守使命。“我见识了大山大河,星河远阔,才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但正是人的渺小,人的拼搏才显得格外伟大。”秦晓健为藏族同胞努力建设家乡所付出的努力所动容,更是切身体会到 “缺氧不缺精神” “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内核,“我们在高原上,境界应该是比高原更高的,青山绿水,冰天雪地是财富,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人也是更宝贵的财富。”
“趁我们还年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人生历练,只要全心全意,就一定能建功立业。”谈及未来,秦晓健目光坚定,满是期许,对那些未来可能踏上援建之路的后来者寄语:“首先自身业务素养要过硬,在学习阶段,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不要投机取巧;在工作阶段,踏踏实实培养一技之长。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走向,但只要把握好当下的每个今天,努力拼搏,便不会留下遗憾。”
援藏之路,未有穷期。“个人的渺小,很多时候只像一颗种子,组织安排到哪,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我也不必被记住,但我的工作,必定在某时某刻,开出鲜艳的花朵,长出新的种子。”秦晓健只是万千援藏人中的一个缩影,在他身后,是无数接续奋斗、默默耕耘的身影。正如秦晓健所言,“人,生而渺小,但因拼搏而伟大。”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3-2275.html【山海同心医缘情】肿瘤医院秦晓健:人生而渺小,但因拼搏而伟大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