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复旦上医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一起看看2025年6月的科研成果吧。以下成果据学校、上海医学院官网等整理。
许剑民团队在降低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研究中取得突破
2025年6月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许剑民教授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研究成果——“首次证实机器人手术对比腹腔镜手术显著减少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Robotic vs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Middle and Low Rectal Cancer The REAL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该研究聚焦机器人辅助手术这一创新技术——主刀医生通过操控多个机械臂,经腹部操作孔在腹盆腔内实施手术。机械臂搭载的高清三维成像系统与可520°自由旋转的手术器械,其灵活度超越人类双手;同时,机器人系统能有效过滤术者手部不自主颤动,实现更精准稳定的操作。
论文地址: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834890?resultClick=1
李聪、余锦华、游艳联合团队开发神经元线粒体自噬流可视化AI模型筛选AD药物
2025年6月4日,复旦大学药学院李聪教授、游艳青年研究员,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余锦华教授,及云南大学药学院雷祖海教授联合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题为“An AI-assist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ic system for screening mitophagy inducers by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mitophagic intermediate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开发了一种AI辅助荧光显微成像系统(AI-FM),用于活细胞线粒体自噬流的实时、动态、定量评估。AI-FM系统将具有线粒体靶向性的pH比率响应荧光探针Mcy3与深度学习模型有机结合,实现线粒体自噬中关键中间体的准确识别,并提供胞内各类中间体分布、密度、比例等定量信息,平均检测准确率高达86%。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0315-1
徐彦辉团队揭示RNA聚合酶III转录起始动态过程
2025年6月4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徐彦辉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human Pol III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in a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重建了人源Pol III转录起始的完整动态过程,揭示了转录因子与聚合酶催化活性协同驱动Pol III由转录起始向延伸过渡的分子机制,为理解真核短链非编码RNA合成的调控提供了关键结构基础。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093-w
张嘉漪团队与周鹏、王水源团队及合作者联合研发新一代视觉假体助力盲人视觉重建
2025年6月5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张嘉漪、颜彪团队联合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周鹏、王水源团队、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胡伟达团队以“Tellurium Nanowire Retinal Nanoprosthesis Improves Vision in Models of Blindness”为题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期刊《科学》(Science)。团队前期开发的氧化钛人工视网膜假体能有效恢复盲小鼠和猕猴的可见光视觉,其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u2987
蒋晨课题组研发肿瘤增强化学免疫治疗新方法
2025年6月5日,复旦大学药学院蒋晨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精准的乳酸稳态调控策略,特异性截获高糖酵解型肿瘤细胞内的乳酸分子。以肿瘤细胞中过表达的关键乳酸转运蛋白乳酸外排转运体 MCT4为靶点,构建了一种葡萄糖伪装的递送系统,能够精准递送调控分子至糖酵解依赖型肿瘤细胞。相关成果以“Disrupting Tumor Lactate Homeostasis to Sensitize Chemo-Immunotherapy Using a Glucose-Disguised Lactate Interceptor”为题,在线发表于期刊《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材料期刊》(ACS Nano)。
论文地址: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5c03545
赵卓慧团队揭示气候变化与儿童呼吸道过敏风险关联
2025年6月9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卓慧教授团队发现暴露于多种来源的人为热与学龄前儿童喘息、夜间干咳和鼻炎症状增加有关,为城市热岛效应对儿童呼吸道过敏症状的不利影响提供了新视角。该研究以“Exposure to Anthropogenic Heat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d Risks of Respiratory Allergy Symptoms in Preschool Children: A New Insight into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为题发表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21/acs.est.5c02190
李亚琦团队发现膳食类黄酮有助于中老年人认知功能
2025年6月10日,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筹)、公共卫生学院青年副研究员李亚琦团队最新研究成果“Dietary Flavonoids Consump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发表于《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这是一项基于亚洲、欧洲和美国26项观察性研究的元分析。研究发现,每增加100mg/天的膳食类黄酮摄入,不良认知事件的风险降低2.0%(95%CI:1.2%-2.8%)。同时,相较于类黄酮摄入最低的人群,摄入最高的人群出现认知不良事件的风险下降10%(95%CI:2%-17%),且知功能测试表现更好。
论文地址: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26599/FSHW.2025.9250596
邢唯杰团队聚焦癌症相关经济毒性,提出中国应对策略
2025年6月17日,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邢唯杰团队在期刊《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发表评论文章“Understanding and mitigating cancer-related financial toxicity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recommendations”,系统剖析中国癌症患者经济毒性的现状、成因与干预方向,为全球类似卫生系统背景下的经济毒性治理提供可借鉴范式。
论文地址: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wpc/article/PIIS2666-6065(25)00138-5/fulltext
余洪猛团队牵头推出鼻咽癌内镜图像辅助筛查系统
2025年6月20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余洪猛教授领衔的耳鼻喉科人工智能与手术机器人临床创新中心(MIRACLE Institute)在人工智能领域期刊《柳叶刀-数字健康》(Lancet Digital Health)上发表了大规模真实世界研究成果,推出了具备临床应用潜力的“鼻咽癌内镜图像辅助筛查系统”,题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assisted detection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on endoscopic images: a national, multicentre, mode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study”,该系统有望辅助医生对鼻咽癌实现精准、高效的筛查。
论文地址: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dig/article/PIIS2589-7500(25)00041-X/fulltext
何苗团队发现内侧乳头体中两种主要神经元类型形成分离的子环路
2025年6月23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何苗团队揭示出乳头体以 “从吻背外侧到尾腹内侧”的方式产生神经元,并且不同时期产生的神经元对下游多个脑区的投射遵循一定的拓扑规律(Cell Reports 2021)。团队发现MM中存在两群电生理特性差异显著、空间分布彼此分离的神经元集群,并且其分布模式(腹外vs背内)不同于神经发生时间所决定的分布模式(背外vs腹内)。后续研究中,团队通过文献调研和预实验测试,寻找到了能够表征这两群神经元的分子标签——钙结合蛋白(calbindin,CB)和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研究成果发表于《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5-03079-w
蒋晨团队协同调控及修复癫痫病灶的仿生聚吡咯递释系统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5年6月23日,复旦大学药学院蒋晨教授团队在调控异常放电和炎症微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致痫灶多种损伤因素亟待修复的核心问题。基于调控炎症及修复病灶的协同策略,为了同时递送多种药物,选择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导电材料聚吡咯为骨架,构建了双载药系统。相关研究成果以“Multiple-Stimuli-Responsive Biomimetic Polypyrrole Delivery System for Synergistic Regul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Epileptic Foci”为题,在线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论文地址: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510305
雷群英、马齐襄团队发现新的精氨酸感知通路BAG2-SAMD4B信号轴
2025年6月24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雷群英、马齐襄团队在期刊《癌细胞》(Molecular Cell)上发表论文“BAG2 releases SAMD4B upon sensing of arginine deficiency to promote tumor cell survival”,揭示Bcl-2相关抗凋亡基因2 (BAG2)作为新的精氨酸感知蛋白,响应精氨酸饥饿后,释放不育阿尔法基序结构域蛋白4B(SAMD4B),从而导致β-Catenin蛋白发生降解,进而稳定ATF4蛋白。该信号轴与GCN2–eIF2α通路协同作用,共同调节整合应激反应(ISR),促进肿瘤细胞在精氨酸缺乏条件下的存活。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5.05.035
徐文东团队发现治疗中风失语症方法
2025年6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团队在临床研究中初步形成以外周神经干预促进中枢功能重塑的特色治疗模式,成果在线发表于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题为“右侧C7神经根椎间孔处切断术联合强化语言治疗与单纯强化语言治疗卒中后慢性失语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ight C7 neurotomy at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plus intensive 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y versus intensive 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y alone for chronic post-stroke aphasi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研究发现,通过在近椎间孔水平切断右侧C7神经,配合强化语言治疗,能显著改善慢性中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能力。
论文地址:https://www.bmj.com/content/389/bmj-2024-083605
邵志敏、江一舟团队在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研究取得新突破
2025年6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团队在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该团队基于AI技术,整合528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多模态信息,首次明确非典型的抗原呈递肥大细胞(apMC)是抗PD-1免疫治疗效果发挥的关键因素,它可以激活肿瘤反应性T细胞,促进抗肿瘤免疫应答。研究团队还发现,临床常用的抗过敏药物——色甘酸钠可以诱导抗原呈递肥大细胞,从而逆转肿瘤患者免疫治疗耐药的情况。基于此,该团队构建全球首个乳腺癌领域逆转免疫治疗耐药的临床研究平台——“复兴”(Renaissance),并针对既往免疫治疗耐药、后续几乎“无药可医”的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开展“色甘酸钠+免疫治疗”创新靶向免疫治疗策略临床研究。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776-7
联系我们
投稿请联系所在院所平台、附属医院科研或宣传部门
复旦上医官微联系电话:54237293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3-3209.html【科研速递】复旦上医2025年6月科研成果一览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