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制造车间、全球医药市场、AI算法实验室……在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前沿阵地,一批批复旦毕业生正以专业所长回应国家战略需求。他们从复旦园走向产业一线,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行动诠释复旦人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在12吋芯片上雕刻“中国精度”
2023年,单亚兵从复旦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毕业,成为中国电子所属华大半导体旗下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研发工程师。
从最初的硅晶圆,到制造成为一个个具有特定功能的集成电路芯片,单亚兵说每次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看到芯片的一层层结构,“感觉它像艺术品一样漂亮”。
在过去两年的工作中,单亚兵所在的项目组完成了公司首个12吋节点BCD工艺平台的开发通线和上量任务。据他介绍,公司12英寸半导体特色生产线建成后将成为国家重要的高端装备厂房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基地,进一步提升国内芯片制造技术能级,扩充工艺技术平台总类,提供车规级芯片系统化制造方案。
“在校期间,我印象最深的是仇志军教授的硅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会单独给每个学生布置芯片制造过程中的某项工艺学习。”单亚兵回忆,在复旦课堂上,他曾学习撰写化学机械研磨(CMP)工艺的研究报告,这帮助他在后来工作中迅速理解该项工艺的原理与操作要点,为实际操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芯片研发制造是“工艺+经验”的结晶。单亚兵认为,芯片设计是一项技术密集型活动,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包括电子工程、材料科学、微纳加工等技术,复旦的专业培养与中国电子的宽广平台让他能够结合所学创新工艺。同时,芯片制造从研发到量产周期长,需要“芯片人”坐得住冷板凳,华大半导体精心打造的工程师文化与体系化的人才发展路径,更托举他心无旁骛做科研。“读博时我常在实验室待到晚上十一点”,这份沉潜钻研的心性至今仍在他的工作中延续。
“选择从事半导体行业,是个人理想和复旦家国情怀教育的结合。”单亚兵坦言,毕业时曾收到其他工作单位的入职邀请,但因为个人对半导体制造业的浓厚兴趣,以及他认为在现代科技竞争中,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因此他最终决定响应国家号召,投身集成电路产业,加入华大半导体大家庭。
“制造芯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从理论到实践转化,从复旦实验室到芯片生产线,单亚兵这位青年工程师用行动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让“中国医药”走向全球市场
2006年从复旦大学药学院本科毕业后,严军选择加入上海医药集团。他从一线业务员起步,而后在非洲常驻工作7年,在此期间他主持完成非洲数个药厂的升级改造与新建项目,并推动数十个药品实现海外注册上市。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与卓越的管理能力,严军目前担任上海医药集团国际业务事业部总经理。
最令严军引以为傲的职业注脚,有两件事。一是将屠呦呦教授发明的青蒿素类抗疟药带到非洲地区,累计提供超2000万人份的药品,大幅降低当地疟疾发病率和用药成本。另一项成果是,在过去五年间,他带领团队推动上海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中东及非洲地区完成实体化布局,将中国创新医药产品引入国际市场。
复旦求学期间,严军参与学生会、社团、各项实习调研活动,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也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培养了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自那时起,严军就开始关注中国医药“出海”,他认为中国医药企业“总有一天要走到海外去竞争”。这份对行业的观察,源于他身为一名复旦青年“家国理想”,他希望让世界看见“中国制造”的价值。
严军认为,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在发展中仍然面临诸多短板与挑战,也亟需大批人才投身海外拓展事业。他希望未来有志于从事该行业的复旦学子,能以全球化战略视野锚定职业方向,将个人职业规划融入国家战略需求。
这不仅要求从业者不断夯实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培养起国际语言沟通能力,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搭建认知桥梁,打通中外医药市场的认知壁垒,更好推动中国医药“走出去”。
“我觉得从事长期的、艰难的、与国家发展相关联的工作,不仅能够真正帮助到一些国家、一些人民,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严军说。
交叉融合构建“中国智能”
1988级计算数学专业校友章玉宇,现任上海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他聚焦人工智能赛道,带领团队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开发垂类模型,面向自动化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你的健康指数是多少?未来成为卒中患者的风险概率有多大?”章玉宇所在团队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医生诊断赋能,针对脑卒中、肿瘤、中医健康理疗、皮肤药妆等场景,开发疾病预测、健康分析和临床辅助诊断系统。人工智能模型可基于安全可信的用户健康数据和诊疗数据生成健康画像,并给出在日常生活、运动习惯等方面的个性化建议。目前该模型通过闵行区医联体已覆盖闵行区200余万人群的卒中等疾病筛查和健康管理。
虽然在复旦的学习时光距离章玉宇已然久远,但他认为学校浸润给他的逻辑思维与严谨学风,依然深刻塑造了他。他至今还记得和同学们一起坐在子彬院前草坪上读书交流,在3108教室听讲座,周末泡图书馆查阅资料……
章玉宇回忆,当时有高年级同学给他推荐了两套书籍,对他影响深远,一是《数学的哲学思想》,二是《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这不仅是教会他一种技能,更是让他了解到如何将数学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挥作用。
“现在做人工智能也是这样,要把它放在一个综合环境中来看。”章玉宇提到,复旦求学经历赋予他对社会发展、变化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以及“一点点”的前瞻预判。
从业30余年,章玉宇见证了行业经历的巨变。在人工智能时代,他认为行业需要的是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是颠覆的”,这个赛道的从业者需要有“奇思遐想”的发散思维,不能按部就班地学习课本,而是要“学文的懂点理,学理的懂点工”,这也是复旦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培养学生的优势所在。
《2024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大数据》显示,69.60%的毕业生选择奔赴重点单位就业,他们勇立时代潮头,凭借过硬本领积极投身新质生产力建设;39.72%的毕业生扎根三大先导产业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以所学所长服务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
一批批复旦毕业生毅然投身国家重点领域,以实际行动诠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个人奋斗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这是复旦人的担当,也是复旦人献给时代的答卷。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3-3235.html从大学校园到科技前沿,来看这几位复旦人的强国答卷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