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第二届气候变化及其风险国际暑期学校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圆满闭幕。复旦大学副校长周磊,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GAW)负责人Paolo Laj,空气质量监测、分析与预报国际计划(MAP-AQ)联合主席Guy Brasseur,灾害风险综合研究国际计划(IRDR)执行主任杨赛霓依次作闭幕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大气科学院院长张人禾总结讲话。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曾小庆、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党委书记蔡樱华、大气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志伟、复旦IRDR国际卓越中心执行主任汤绪及部分教师代表及全体学员出席闭幕式,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副主任周文主持闭幕环节。
周磊高度评价了学员的创造力、协作力与使命感,以及在完成Mini-project的过程中展现出对气候、环境与社会责任交叉议题的深入思考。他指出,为期三周的暑期学校已从“课堂”升华为“全球学习共同体”,全球各地的青年围绕“人类活动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完成跨学科研修。他勉励全体学员带着新知识、新友谊和新的问题继续探索气候解决之道。他强调暑期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平台,更是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该暑期学校的成功举办为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增添了光彩,学校将持续支持该暑期学校项目,与WMO、MAP-AQ、IRDR等支持单位一道,为全球气候治理培育青年人才。
Paolo Laj在致辞中指出,WMO始终将支持青年置于重要位置。暑期学校已成为落实世界气象组织(WMO)与复旦大学合作谅解备忘录(MoU)的旗舰项目,希望未来能够持续扩大国际招生规模,为全球培养青年人才。他表示, WMO将继续资助国际学员来沪参加暑期学校,并派遣专家参与授课。他特别提及学员在Mini-project中提出的“臭氧洞与海洋温度变化”新假设,鼓励大家“即便最终被证伪,也要勇于提出新想法”。同时,他呼吁女性学员更积极争取展示与领导的机会,并强调暑期学校以“三周时间搭建跨国学术共同体”的模式已展现出良好实践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深化。
Guy Brasseur在致辞中强调,暑期学校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搭建起跨国界、跨学科的伙伴关系。他指出,当前气候科学已基本完成“诊断”阶段,下一代科学家的核心使命,是开展“地球系统的修复”——这是一项更复杂、更紧迫的全球性任务。他倡议将未来十年的科研议程升级为推动“地球与社会的伟大变革”,强调这一变革不能依赖个别国家主导,必须由全球携手合作、共同承担。他呼吁国际社会应将气候议题重新带回合作与共识的多边轨道,而非陷入地缘政治的对抗逻辑。他对暑期学校的持续发展寄予厚望,希望这一平台为全球青年搭建长期对话与联合行动的桥梁,激发他们在未来气候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杨赛霓回顾了她在暑期学校期间的两次到访——一次授课,一次担任Mini-project评审。尽管时间短暂,她仍深切感受到学员们从“聆听者”成长为“问题解决者”的蜕变,并对此表示由衷欣喜。她特别感谢复旦大学IRDR国际卓越中心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她指出,IRDR始终将青年科学家置于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未来将与复旦大学进一步深化合作:一方面,扩大国际招生规模,汇聚更具多样性的全球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增设“青年科学家领导力”专项模块,尤其关注女性科研人员的成长与赋能。她寄语学员——请把在这里点燃的协作火种带回自己的国家,成为推动韧性社会建设的引领者!
张人禾代表承办单位做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学员们在短短三周内打破学科壁垒,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围绕“人类活动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产出了具有前沿性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他指出,暑期学校聚焦气候变化及其相关风险,已逐步发展为复旦大学面向全球青年打造的重要跨文化、跨学科交流平台。他欣喜地见证同学们在这一过程中拓宽视野、结识伙伴,并希望这段经历能够成为大家未来投身气候治理、服务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起点。他特别感谢所有支持单位、授课专家与组织团队的辛勤付出,并宣布暑期学校将作为长期项目持续开展十年,2026年主题已在筹划中。他诚挚邀请全球青年学者再度相聚复旦,同时鼓励所有学员将此次收获分享给更多同伴,共同扩大这一国际学术品牌的影响力,携手推动气候科学交流与青年人才成长。
闭幕式上还揭晓了本届暑期学校的“最佳口头报告奖”“最佳墙报奖”以及Mini-Project获胜团队。在掌声、笑声与快门声中,获奖学员手捧证书与奖品,在闪光灯下畅谈“跨学科的友谊”与“共同面对未来挑战的使命感”,分享三周以来的成长与收获。热烈而温馨的氛围,为这个盛夏画下了最璀璨的句点。
复旦大学副校长周磊,WMO全球大气观测计划(GAW)负责人Paolo Laj、复旦大学大气科学院院长张人禾院士,MAP-AQ国际计划联合主席Guy Brasseur、IRDR执行主任杨赛霓分别为mini-project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团队颁奖。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曾小庆、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党委书记蔡樱华、大气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志伟和复旦IRDR国际卓越中心执行主任汤绪教授分别颁发“最佳口头报告奖”、“最佳墙报奖”、“口头报告参与奖”和“墙报参与奖”。
本届气候变化及其风险国际暑期学校于6月30日盛开开幕,复旦大学副校长周磊、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Celeste Saulo、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联合国减灾署亚太区域办公室主任Marco Toscano-Rivalta、空气质量监测、分析与预报国际研究计划(MAP-AQ)联合主席Rajesh Kumar等致开幕词。
本届暑期学校吸引了来自16个国家的近80名学员参与。在为期三周的活动中,围绕“人类活动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主题,学员通过聆听专家授课、组队完成mini-project课题研究、实地参访、内部交流分享等,在跨文化互动中拓展视野、深化理解、建立友谊,逐步构建起一个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全球学习共同体。
专家授课
聚焦“人类活动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为主题,围绕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人类活动的影响、海-陆-气相互作用、风险互联与气候治理等四大课程模块,暑期学校邀请了10位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和专家到沪授课,包括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余方群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Rachel White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蔡文炬教授,IRDR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杨赛霓教授,WMO/GAW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爱荷华大学Greg Carmichael教授,希腊克里特大学环境化学过程实验室主任Kanakidou Maria教授,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城市大学陈仲良(Johnny Chan)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Sergey Gulev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MAP-AQ国际计划联合主席Guy Brasseur,WMO/GAW负责人Paolo Laj等到沪授课(按授课时间先后排序)。
为鼓励学员学以致用,暑期学校特别设立了 Mini-project 实践环节,鼓励学员跨单位、跨学科自由组队,开展小型课题研究。由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姚波、王蕾、陈长霖、袁嘉灿、陈国兴、高聿超、戴国锟、张悦等多位教师提供研究课题方向并参与指导,学员们根据各自兴趣与专业背景组建了12个项目小组,围绕气候变化相关议题展开调研与讨论,并在结业前集中展示研究成果。经过专家评审,6支队伍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实地参访
暑期学校组织学员参访了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把课堂里的气候风险写进脚下的湿沙与耳旁的风声,加深了同学们对气候变化的理解。
Talk & Connect分享交流会
为促进学员相互了解、推动学术交流、拓展知识边界与激发创新思维,本出暑期学校首设Talk & Connect 学员分享交流会。24位学员分别通过口头报告或墙报展示的形式分享了其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内容涵盖大气观测、极端天气模拟、冰川变化、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等多个方向。经过专家评审及全体学员投票,最终评选出4位“最佳口头报告奖”得主和3项“最佳墙报奖”。
旗聚一心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常越,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曾小庆共同为暑期学校学员授旗,勉励大家秉持求知精神,开启一段充实且有意义的学习旅程。此后,这面旗帜伴随晨昏节律,与学员同行,这面白底蓝字的旗帜随晨昏流转,与学员同行,穿梭于课堂内外,见证了每一场跨学科的思想碰撞与跨文化的真诚交流。闭幕式前,旗面被签名与寄语密密覆盖,写满了友谊与承诺,也镌刻下属于这个夏天的共同记忆。它将被珍藏为永久档案,象征一次科学探索的 [mini-project课题研究]圆满落幕,也铭记一段全球青年携手前行的学术征程。
“气候变化及其风险”国际暑期学校是复旦大学提出的为期10年的旗舰型国际教育项目,得到了WMO、MAP-AQ、IRDR等国际组织/计划的共同支持。该项目着重培养具有全球科技视野、优秀专业知识的青年人才,致力于成为气候变化应对和治理的国际化人才储备班。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3-3463.html三周打造全球青年学习共同体!复旦大学第二届气候变化及其风险国际暑期学校闭幕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