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这里第一次读懂全球健康的复杂性,有人带着社区治理经验回到东南亚,有人把病毒检测技术带回非洲……2025年盛夏,40国200余名医学精英齐聚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围绕“全球健康”展开跨越国界的智慧碰撞。复旦上医以三大旗舰暑期项目为载体,通过“高端对话+基层实践+技术共研”模式,搭建全球健康合作金桥,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复旦上医力量”。
这些项目如三棱镜折射出中国医学教育对外开放的多维光谱,复旦上医以此撬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全球治理”全链条国际合作,通过教育赋能、技术共研、文化交融的“组合拳”,让更多智慧力量汇入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洪流。
全球健康暑期学校:激活思想的高端对话场
7月11日,随着最后一场小组汇报结束,“全球健康暑期学校(Global Health Summer School)” 圆满落幕。
这个由复旦大学健康治理高等研究院与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联合打造的暑期学校,自6月23日开班以来共持续三周,汇聚了全球健康领域的“最强大脑”。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等20余家国际组织的现任官员走进课堂,与来自11个国家的60名学员围坐交流。从大流行协定谈判到被忽视热带病消除,从人工智能与健康的跨界融合到卫生产品公平可及,学员们以“任务导向小组学习”模式,从被动听课转为全球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师”。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朱骏柯表示:“与教授们的每日讨论中,每个人都被鼓励分享观点。”日内瓦大学全球健康专业博士Kenechukwu Nwosu也提到:“每天的讨论都像一场思想风暴。教授们不会给出标准答案,却会引导我们看见不同国家的视角——这才是解决全球问题最需要的能力。”据悉,参与课程的学员及教员专业涵盖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这场跨学科对话不仅传授知识,更致力于培养能驾驭全球健康治理的“未来领袖”。
“全球健康暑期学校”在积极落实“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核心指标的同时,致力于为“主导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储备人才。
病原体与生物安全培训项目:技术共研的实战阵地
在实验室里,缅甸疾控人员专注地操作着病毒检测设备,来自巴西的研究员在生物安全演练中认真记录每一个防护细节——6月30日开班的“病原体与生物安全研究技术国际培训项目”,把实验室变成了技术共研的“实践场”。
这是一个由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医科院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技术输出型培训实践项目,为来自13个发展中国家的医院、实验室或疾控机构一线专业人员量身定制,内容涵盖传染病防控、生物安全体系搭建等,践行着“编织全球网络”的路径设计。
本次培训项目既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技术合作,更是一次务实的技术援外行动。培训期间,主办方特意组织学员参访上海生物医药企业,让他们亲眼见证 “实验室成果” 如何快速转化为守护生命的 “抗疫武器”。这一安排寄托着深层期许:通过进一步深化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的技术合作与能力建设,助力提升全球生命健康领域的科研与实操水平,推动产学研医用深度协同,促进国际交流向更广阔维度拓展。
南南合作暑期学校:携手应对公共卫生挑战的实践平台
7月25日,“2025南南合作公共卫生教育联盟(SSPHEN)国际暑期学校”文化交流活动现场,《采薇》的古典韵律与非洲鼓点交相辉映,中国剪纸同东南亚草药相框同台展示,呈现出多元文化碰撞的生动场景。
此次暑期学校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办,是公共卫生领域一场颇具意义的“南方对话”,旨在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参与者搭建一个知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助力学生从多维度理解公共卫生领域的复杂议题及实践路径。来自马来西亚大学、清迈大学等25所高校的30余名学员参与其中,通过文化对话,编织起践行联合国SDG合作的纽带。
暑期学校还邀请了国内外顶尖专家,围绕流行病学、环境与健康、卫生组织体系等非传染性疾病相关议题开设专题讲座。期间,学员们与专家深入探讨最新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并通过小组合作和实地考察参访等活动,了解我国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成就,提高学生在全球健康领域应对现实挑战的能力,拓展国际视野。
“上海社区用‘红绿灯’标识含糖饮料的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在曼谷推广。”泰国清迈大学的学员Tay Zar LIN在采访时难掩兴奋。在为期10天的课程里,学员们不仅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还深入上海社区调研慢性病管理。同时,“画画传故事”等趣味活动让跨文化沟通变得可触可感。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3-3508.html40国学员集结复旦上医!从高端对话到技术共研,三大暑期项目共探全球健康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