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的小朋友有一天也会成为我的学弟学妹吗?”2023年夏天,复旦大学“思源计划”十一期学员药学院2022级本科生刘明萱在湖南省茶陵一中支教时,心中悄悄埋下这份期待。不曾想到,两年后,这份期盼真的开花结果,他曾带过的学生,走进了复旦校园。
这个夏天,“思源计划”十一期学员支教过的茶陵一中传来好消息,有两人被复旦大学录取。从湘东小城到黄浦江畔,他们跨越千里,成为支教老师们真正的“学弟学妹”,那些曾在课堂上悄悄种下的梦想种子终于破土发芽,迎风生长。
从“我想读哲学”到“我在复旦读哲学”
今年春天,一个3月的周末,刘明萱跨越小半个中国,专程从上海赶到茶陵,参加“高校进校园”活动,为高三的茶陵一中学子分享高考前如何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情绪,传授备考的技巧。
支教期间,刘明萱授课中
课后,颜婷玉兴奋地告诉他,自己正在读西方哲学家的作品,也读一些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我特别喜欢哲学,想痛快地读书。”
刘明萱十分惊喜,“复旦有很多厉害的老师和同学,如果你这么喜欢哲学,那复旦很适合你。”听罢,还是高三生的颜婷玉一脸认真地对刘明萱说:“老师,我太想到复旦读哲学了。”
这已经不是刘明萱第一次来到茶陵一中了。两年前的暑假,他作为“思源计划”学员来到这里支教,成为颜婷玉所在的727班支教班主任并担任物理老师。
彼时的课堂上,刘明萱向同学们分享复旦的校园生活、通识课程、专业学习、讲座与社团,鼓励大家认识自己并探索自己的爱好。
刘明萱(中)与所带的727班同学的合影
支教结束,727班赠予刘明萱的纪念品
在得知颜婷玉报考了复旦“强基计划”哲学方向,立志从事基础研究之后,刘明萱向她推荐了“思源计划”十一期哲学专业的王子豪同学,希望给予她专业问题上的帮助。
如今,颜婷玉已坐在光华楼的教室里,顺利成为2025级复旦大学哲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上课很开心,在复旦我可以自由地读书,学习很‘痛快’。”她笑着说。现在的她,对已经开始的大学学习生活洋溢着满满的热情。
校刊里的大学梦与现实中的医学院
“同学们很期待大学生活,好奇复旦生活是什么样的?”2024年初,茶陵一中炎陵草文学社来信,向思源学员发出约稿邀请。
时任728班支教副班主任、新闻学院2022级本科生王力桐立即组织思源十一期学员撰写了《复旦人的一天》系列专稿,刊登在校刊上。从刷锻到上课、从教室到食堂……学员们分享着他们在复旦的生活和感悟。
茶陵一中校刊图片:复旦专题
校刊一出,迅速被学生抢空。今年考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法医学专业的谭丽颖,正是读者之一。“我认真读完了《复旦人的一天》,那篇稿子介绍了很多复旦的事情,它描绘的大学生活,深深吸引着我。”
她回忆,“当时,我们的支教班主任李欣睿老师给班级每个人都发了一张明信片,明信片上有一句话:‘思考是人之为人的证明。’”这句话激励着谭丽颖,她还把这张明信片设为朋友圈背景图。
明信片照片
入学一月,谭丽颖已经迷上法医学这个充满探索乐趣与责任意义的专业,并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方向。在她眼中,复旦校园风景如画,同学们生活多姿多彩,而最令她倾心的,是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与资深名师们。
从AI课堂到专业选择,点燃对新工科的热爱
虽是支教,亦是朋友。思源学员不仅向茶陵一中的学生们分享学习方法,解决学习问题;也解答成长的烦恼,舒缓高中生们的高考压力,鼓励他们畅想未来,与最前沿领域产生链接。
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2022级本科生杜宇航,在茶陵一中支教期间,担任733班支教班主任以及多个班级的数学老师。
在支教过程中,他利用班会对同学们进行专业排摸,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让大家对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新工科、新文科等专业有初步了解,知道为了什么而做出职业选择。
支教期间,杜宇航在授课中
支教结束一年后,杜宇航重返茶陵一中看望同学们,并给他们带来一堂主题为“GPU的崛起:从游戏显卡到AI算法加速器”的人工智能芯片科普课程。
“我希望通过科普和讲解,能让大家对国家需求、时代需求有更切身的体会和认识,为他们种下一颗新工科的种子。”今年高考后,他所带班级中有7名同学进入了新工科相关专业,大家纷纷向他报来喜讯。
杜宇航(右三)与所带的733班同学的合影
然而,高考的结束不意味着缘分的终止。当教过的学生奔赴全国各地,他的“远程支教”才刚刚开始。
面对学生“自己所学专业未来前景如何”的问题,杜宇航分享身为前辈的经验,“你可以试着考虑未来你想做什么,确立好人生大目标,把目光放长远,做详细而长久的规划。”
十三年播种,静待花开,复旦思源人永远在路上
“今年夏天,我与高考结束来到上海的茶陵一中学子如约在复旦校园里相遇,收到了来自茶陵的礼物。可以说,我和学生们用三个夏天完成了‘双向奔赴’。”王力桐说。
像他这样,在支教地留下一颗希望种子的“思源计划”学员还有很多。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章飞翔至今还和支教同学保持的邮件往来:“即使我支教结束,时常也会在邮箱里看到同学们的喜讯和积极变化,面对他们在邮件中提出的疑问,我也会一一解答。”
支教期间,章飞翔给学生答疑
章飞翔与所带班级同学合影
复旦大学“思源计划”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走过十三个年头,支教调研足迹已遍布全国八个省级行政区,联结云南永平、甘肃肃南、湖南茶陵等地12所学校和数以万计的中学生,学员们始终践行“受助、自助、助人”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书写着青春故事。
“‘思源计划’的意义远不止于支教本身。”计划十一期项目辅导员吴优和王昕彤分享,“支教过程中,学员们为学生示范何谓复旦人的卓越而有趣,向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现在可以开垦一万个美丽的未来,让学生明白知识不仅是通往大学的钥匙,更是探索世界的工具。”
令她们感动的是,许多学员在支教后的第二年、第三年,仍会自发地回到重返支教地,“哪怕路途几番辗转,哪怕还在赶论文、做实习,都会排除万难回去看看。”
昔日播种的种子,已破土成荫,枝繁叶茂,让“思源精神”生生不息。正如,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兰轶给学生的回信中写到的:
“希望那些不惧、勇敢、阳光、向上、认真、优秀的气息永远不会离我们远去,永远心怀希望和随时出发的勇气。思源的宗旨是‘受助、自助、助人’,此刻我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
学生与兰轶的邮件往来
学生们写给思源学员的明信片
未来,复旦思源人也将继续奔赴在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无穷远方。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3-3948.html“教过的小朋友成了我的复旦学弟学妹”,“思源计划”播下的种子破土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