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投资银行高盛的研究报告,预计未来全球有3亿人的工作将被类似于ChatGPT的这种生成式AI替代。
面对如今汹涌而来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很多家长乃至老师都已经深感困惑:“未来似乎已经不属于我们,再想到我们的孩子就更加焦虑不安:未来会属于他们吗?”
就在前几天,外滩君与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考试局探讨了这个问题,并收获良多。这家考试局隶属于剑桥大学,从组织第一场国际考试到现在已经有百年历史。
历史如此悠久的机构,是如何看待“变化”的?同时,作为一家国际教育机构,对于如何培养学生为不断变化的未来做好准备,又有哪些思考及应对?
我们见到了Rod Smith先生。生长在剑桥郡的Rod,大半辈子都置身于教育领域。从小就在学校及学校周围长大,母亲担任过25年的校长;他本人的教育事业生涯也已有30多年,且与剑桥大学缘分匪浅。
差不多两年前,剑桥的众多国际教育资源经优化整合,Rod被正式任命为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首席执行官。
Rod Smith先生
国内朋友对剑桥国际的认识,大体仅限于IGCSE和A Level课程、考试。不过,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为3-19岁的孩子,都提供了清晰的学业路径,其中IGCSE和A Level因与升大学紧密相关而更受国人关注。
可升学嘛,毕竟不是教育的全部。每年,仅有约莫2万本硕博从剑桥大学毕业,然而受益于剑桥国际课程的孩子,每年却超过百万,真正是“桃李满天下”。仅中国国内,就有400多所“剑桥学校”。
“在路上”成了Rod先生的常态。他每年都会周游世界各地,和众多学校、机构交流。这样一位教育界的老前辈,却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新锐。
他密切而审慎地观察着时下的变化、潮流与趋势,眼界开阔而见解深刻。Rod着重关心两个大的方向,都与孩子的未来强相关:
其一,变革。以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为显要;
其二,危机。以气候、全球化等问题为突出。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孩子仍被教导“两耳不闻窗外事”、能拿高分是王道。然而在变革与危机所共同构成的不确定性下,学历不再是未来就业的保证,过去的“好学生”,已经远远无法适应未来。
“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拥抱’挑战,为未来做好充足准备。”
随着与Rod先生的深入交谈、了解到剑桥国际现今的一系列实践举措,我们发现,“古老”的剑桥,以超过我们想象的方式在影响、塑造着国际教育,并且一直走在变革之路上……
不论孩子学什么,都不会被“替代”
得承认,在变革面前,教育往往并非那个“春江水暖鸭先知”,甚至毋宁说常常慢上几拍。
近年人们大谈特谈人工智能,可绝大部分学校呢?
难说做好了什么准备,遑论要为孩子的未来做预备。当教育者还没搞清楚“GPT”呢,热点就又变成“Sora”了……不确定性已经笼罩着我们整个时代。
Rod坦言,这是剑桥国际一直在思考的重点之一。他多次提到“变化”,特别是技术变革——他本人在学生时代时,互联网还远未走进人们的生活,而如今,人工智能以每年数个版本的速度迭代,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开始问同一个问题——今后学什么才不会被AI替代?
Rod先生的同乡、同样出生在剑桥郡的世界级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曾这样嘲笑人类对科技的态度:“(人们认为)‘任何在我出生前就有的科技都稀松平常,任何在我15~35岁诞生的科技都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并要遭天谴的……’”
对于传统教育或是保守的一代人来说,技术变革疑云密布,AI或将成为未来市场的“竞争者”,夺取原本属于孩子们的就业岗位。在这样的消极论调下,生命就像是用来交易的筹码,孩子学的大多数东西恐怕都会被替代。
而且不知何时,提问渐渐被窄化为这样一种能力:渴求答案,甚至是标准答案。在这样的认知模式下,学习、教育旋即成为寻求确定性答案的标准化训练。对ChatGPT的恐慌,根源可能正在这里。
然而在Rod看来,剑桥更愿以一种开放而乐观的心态迎接变革,并探索技术将如何帮助孩子实现能力跃迁——没错,如果把AI当做数字赋能者,其实孩子学什么都不会被替代:
人工智能的确能胜任很多方面的工作,包括烦琐的搜集、重复的记忆、机械的计算、常规的分析等等;
但同时,换一种角度想,AI也会在这些方面帮人类节约大量的时间,以便将精力投入更高阶的思考与创造当中。在这种情况下,终身成长才是人生真相。
蒸汽机替代了手工,同时也解放了劳力;人工智能替代机械思考,同时也解放了创造性。只有教育者首先摆准“战略”,孩子们才能赢得“战术”。
“学什么都不会被替代”是句轻巧的话,关键是,究竟如何去做呢?
在剑桥,专家们正在与全球范围内的剑桥学校社区成员合作,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教学、学习和评估。也已经开始着手设计具备这种能力的新课程。
Rod表示:“如果我们真正希望通过教育实现能力培养,希望我们的学生‘为未来的世界做好准备’,那么我们需要为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的世界做好准备。”
他也解释道:“尽管国际教育的未来与这些技术息息相关,但人的因素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人工智能可以增强教育系统的某些部分,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优质教育依然至关重要。”
不确定性时代的“基石”
和Rod交谈后我们发现了重要脉络,剑桥国际的做法,一是“变”,二是“不变”——这两者听上去矛盾,其实一点儿也不。
我们注意到,剑桥国际课程非常广泛,比如国内熟悉的IGCSE,可以从70多个科目中进行选择——而横向来看,“数字素养”都是整个剑桥国际课程体系中的“熟面孔”。
数字素养不单单是上网、编程类似的技能,更是指一种深层次的能力素养。
剑桥学校科学课堂
而且不仅是课程,在剑桥国际拿手的测评方面,也与时俱进,通过全新的基线测评衡量学生的潜力和进步情况。这里面涉及大量的软硬件建设,包括大数据库的构建。
不变的,是Rod多次强调的“基石”(bedrock)能力,即一种核心的、可迁移的能力培养。
“剑桥的理念,是让教育成为一种生活工具,而非短期的应试工具。”
Rod表示,学习剑桥国际课程,意味着学生培养了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能够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我们竭力确保课程鼓励培养‘剑桥学子’的特质——有自信、负责任、善反思、重创新和乐于参与,并且帮助他们在未来生活中取得成功。”
剑桥国际课程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国内熟悉的IGCSE和A Level,显著特点是丰富广泛,而较隐性的特点,则是它对“技能、知识和理解”的清晰划分。
AI给我们的一大警示,便在于“知道”和“知识”之间的差异。20多年前,小说家王朔发明了“知道分子”一词。
在王朔看来,知识分子原本是富于精神创造的人,但沉湎于标准答案的“知道分子”则不然,他们只是比别人多知道一些,可以随口背出大段大段的名言警句、生卒年月、著作摘引,看上去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知道分子”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产生洞见。
所以,剑桥国际课程在做设计时,首先会弄清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学生必须展示他们具备理解能力和核心学科知识,并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同时,考试的作用不是排名,而是认可、奖励和鼓励学习。”
剑桥学校科学课堂
外滩君想到之前与英国华裔数学家Eugenia的交流,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位数学天才表示,她小时候蛮厌恶数学这门学科的,觉得学数学乏味又迂腐。
她说,“我一点儿也不责怪我的老师,这都是课程设置和考试制度的问题。”当她十来岁相继开始接触IGCSE和A Level课程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IGCSE的研究项目令我对数学钟爱有加,那都是一些开放性的课题,每个学期需要花费几周的时间来完成。我们从一个结构严谨的问题出发,独立探索由它引发的无限可能性;之后我开始学习ALevel进阶数学,我非常喜欢纯粹数学的一些内容,特别是抽象代数、归纳证明、极坐标……”
前些天,上海“剑桥学校”的交流会上,几位中学同学便分享了她们学习剑桥国际课程的感受。
一位女生表示,她一直在寻找一个能深入探索自己对人文领域的热情的机会,而剑桥课程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她选修了心理学等人文课程,不仅让她对这些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课堂上,我学习了如何分析文献,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这些学习,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上事件的复杂性和相互联系性。在AI时代的风口浪尖下,信息的真实性变得模糊,甚至可以被恶意地滥用,而在这样的时代下批判性思维变得格外重要。”
也正因此,剑桥国际课程的认可度有目共睹:资质证书被2200多所世界性高校承认,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其他国家的著名大学,尤其是所有英国和常青藤联盟的大学。
Rod说,有点他尤为感到自豪,顶尖高校对剑桥国际课程学生的反馈和评价都是,“他们真的准备好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了——不管是深厚的学科知识,还是独立研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技能。”
任凭潮流湍急,“基石”是面对不确定性最好的定海神针。
对话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上岸的优秀学生到底做对什么?
一键预约直播!
何以“国际化”
言谈中,Rod用了很大的篇幅说明剑桥正在做的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他所畅谈的,是剑桥国际正大力推行的“气候变化教育”(climate change education)。为了落地这一宏大的计划,剑桥国际甚至任命了专门的主管。
“Rod先生,我不确定疲于学业的中国学子,是否每个人都会对气候变化感兴趣……”没等外滩君说出这句话,Rod像是猜透了似的,进一步解释道,气候教育固然是关于当今气候危机的一种应对和责任,但归根结底,剑桥关注的还是学习本身。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气候教育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科目与素养:
地理学和科学的培养显而易见;
定量技能和批判性地参与数据和统计数据的能力至关重要;
母语和外语学习者,需要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创造性的艺术、社会学、政治学均大有用武之处……
于是,在整个K12阶段,剑桥国际通过“螺旋式”逐渐上升的教学方法,把研究、分析、评估、反思、协作和沟通等技能都融合在课程里——而我们后来了解到,所谓“气候变化”,其实只是剑桥国际“全球视野课程”众多话题之一。
一所“剑桥学校”的中学老师说过,“在其他课程中,我利用内容来培养技能。在剑桥全球视野课程中,我利用技能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事实上,到了中学阶段,“剑桥学子”的思维能力就相当强了,课程的设计也再上一层,更注重解构、重构、反思、沟通与写作等核心能力。
如今,获得知识越来越容易,跨界思维越来越普遍,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这种驾驭信息的综合能力,显然需要从小培养,也是当代家长和老师们最应该关注的课题。
当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信息茧房”,孩子们如何才能摆脱短视?我们想,剑桥的教育模式,正是帮助孩子们突破这种信息的边界。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6-1151.html3亿人工作将被机器替代?一家百年考试局,每年为百万学子“准备未来”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