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的南昌火车站,一位年轻母亲,身背比人还高的巨大行囊,一手拎着双肩包,一手抱着襁褓中熟睡的孩子,眼神坚毅地望着前方……这一场景被记者记录发布后,感动了很多人。她叫巴木玉布木,被称为“春运母亲”。
3年前,巴木被拍摄者新华社记者周科找到。她在家门口务工的愿望实现了吗?一家人日子过得怎样?龙年春节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再次来到她的家乡四川大凉山,得到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答案:
2023年,她在家乡种地,照顾子女、老人。收入比在沿海地区务工赚得还多!大凉山里,处处春意浓。
“春运母亲”的“硬菜”
巴木家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板桥镇桃园村,这里是一个山脚下的小村落,4700多米的大凉山北部最高峰“铧头尖”紧靠村子,一条季节性河流将村子和外界隔开。
2月2日,记者赶到巴木家。见到老朋友,巴木意外而开心。杀鸡、炖肉,热气腾腾的饭菜上桌,一家人热情地招呼大家一起吃。
巴木说,过去来了客人,彝族村落里将肉煮好,砍成大坨,大家席地围坐,抓着吃。“你看看现在,村里发生大变化。脱贫攻坚让彝族村寨战胜了贫困,我们这儿液化气灶台取代了火塘,饭桌取代了席地而坐。”
坨坨肉也切得小块了。记者夹起一块,一口咬下去,肉质挺厚,膘皮挺硬,居然没有咬动——这一幕在网络直播中被上百万网友看见,纷纷点赞:“‘春运母亲’硬气,上的全是硬菜!”
看到留言,丈夫巫其石且和巴木笑了,走南闯北的他们,能理解北方方言“硬菜”的意思。他们说,现在有了上“硬菜”的底气。
“最早那张照片就是在南昌务工,后来我又去过广东、福建,进过电子厂、捞过海参,干了好多活。每到年底赶火车回家都很辛苦。”巴木说。
眼前的巴木是一名清秀美丽的彝族女子,个头不高,肤色健康,脸上总是浮起笑容。与14年前拍摄的照片对比,简直是“逆生长”。
她说,最后一次外出是2022年5月底,到深圳一家电子厂务工,工厂包吃住,计件发薪,她每个月挣近4000元。丈夫在深圳建筑工地务工,月收入也有4000元左右。夫妻俩尽量把钱攒下来。
2023年春节后,丈夫和巴木决定就留在家乡工作。他们流转20亩土地种植烤烟,年底一算账:“年纯收入约9万元。在家的开销少,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春运也不用操心车票了。”
“为啥原来不种烤烟?”记者问。
“原来没有产业嘛,村里是土路,到县城坐马拉车……党和政府打响脱贫攻坚战,给我们修好了公路,配置了烤烟房,对接好销路,还提供技术指导。为我们铺好路子,我们才能发展。”巫其石且说,脱贫后他的干劲越来越大。
他带着记者,来到屋后新平整出的7亩地。“我们这里日照强,种葡萄很甜,而且现在交通好了,有高铁直达越西,县里旅游很红火。”巫其石且说。
“春运母亲”实现了“兔年在家门口务工”的愿望,赚得比外出务工多,这让我们意外,更让我们惊喜。
“春运母亲”们的生活在改变
2月的天空澄净,上午10时,月亮还悬在覆着残雪的山尖上,与日同辉。数千年来,巴木的先辈们就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如今,“巴木们”的生活正在改变。
巫其石且的大哥巫其拉铁家有好几个女儿。正是拉铁的二女儿巫其小梅在社交媒体上认出记者发布的照片拍的是巴木,才让记者最终找到了巴木。2日,是小梅的姐姐巫其小冰出嫁的日子,青年男女载歌载舞,给新人以祝福。
小冰帮着父亲在打理深圳的劳务事宜。巫其拉铁在深圳12年,先后帮助上百名乡亲介绍信誉好的企业务工。小冰遗传了父亲的精明,“我们不断提升乡亲们的素质,如果晚上不好好休息、酗酒的,要送回老家请父母教育。有了长期的好口碑,才能让乡亲们找到好厂家,也让好厂家找到好工人。”
小冰对婚后未来充满自信:“我俩一步一个脚印来,生活一定会过好。”正在为她梳头的巴木听见,不停地点头。
巴木经常用同村脱贫户俄什木呷的女儿俄什五加木的故事教育孩子们。五加木初中毕业读中专,自考大专、本科后,在成都一个职业学校担任辅导员,现在正备考初级会计证。白天她帮父亲翻耕土地,夜里捧着厚厚的会计教材复习。
“自考好难哦,都得自学。家里那时没钱,学费是借的,我只能用寒暑假去挣生活费。第一次到深圳的五金厂,一上流水线,源源不断的配件冲过来,我就懵了。后面的同事急了责怪我,她的方言我也听不懂,晚上我就伤心地哭了。眼泪擦干后,我对自己说,别人能行你为什么不行?不准哭!”五加木说,那个寒假她挣了3000多元。就这样,她尽力克服困难,赚生活费、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现在生活好了,五加木的学习也一直没停下来。“国家发展这么快,如果停下来,我怕自己被淘汰!凉山旅游资源丰富,我觉得大有前途,本科就有目的地学旅游管理,一定用得上。”
有这样的榜样,巴木的孩子们早早地立下了志向。二女儿名叫王雪医,因为出生那天,天下着大雪,而她是巴木第一个在医院里生的孩子。巴木希望小雪医长大了当医生帮助乡亲,而小雪医的理想是成为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致富的“总裁”。年幼的她在墙上写下志向:“王总的梦,我想了很久。”
彝族山村的元气“勃发”
骑上三轮车,巴木来到离家4公里的“家家福超市”,货架林立,货品丰富,巴木选购了新鲜的菜品和调料,扫二维码结账。
“春节好啊!”老板娘周炳英跟巴木打招呼。周炳英是湖南人,2021年来越西县新民镇大寨村开店。“村子里的消费很旺,新开了四五家超市。”周炳英说,以前在昆明,近年来看到这里的发展,对凉山农村的购买力充满信心。
距离巴木家不远的越西县中所镇陶家营村,曾经都是土坯房,而今都是两层小楼房。43岁村民罗国芹在张罗客人吃饭。2023年2月,她在村里开了一家名为“罗家豆花饭店”的农家乐,最忙时一天接待20多桌客人,平均月收入达两三万元。她的老本行是做豆腐,短短几年,她就从“骑着三轮车卖豆腐”变成了“坐在家里卖豆花”的老板娘。
通过妇女交流活动认识后,巴木很羡慕罗国芹,自己的做饭手艺也不错,寻思能不能也试试餐饮行业。
巴木发现,现在来越西的游客明显多了。越西古名越嶲,在三国故事中就很有名,人文景点、自然风光众多,但过去曾是不通高速公路、不通铁路的交通死角,到成都得七八个小时,“好酒也怕巷子深”。脱贫攻坚战深刻而全面地改变了凉山的面貌,交通、医疗、住房、电力、金融等全方位补强,特别是新成昆铁路的开通,让越西成了凉山州的北大门,进入了成都“两小时经济圈”。文昌窖酒、甜樱桃、越西苹果等系列特产荣获国家地理认证标志,“中国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巴蜀气候康养地”等名片,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八方游客。
一些客人专为巴木而来。2023年,她经常会遇上登门问候的客人。“只要看到你们的日子过得好,我们就开心了。”客人们说。有位贵州的网约车司机,曾拜托记者转交200元给巴木,这是他全天的收入,“看到巴木们的奋斗,给我增加了无穷动力。”这位司机说。
“没想到大家这么关心我和乡亲们。”巴木十分开心,“谢谢所有人对我们的爱!”巴木说,不管是种地还是做餐饮,都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一定会把日子越过越好。
走在桃园村里,记者看到,有农户新养殖了十头黄牛,刚下的牛崽哞哞叫着,跪在母牛跟前吃奶。村子不远处,新建起了大凉山食品产业园……一切都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院子里,孩子们跳起了流行的“科目三”,看着他们,巴木露出了温柔的笑容。在巴木眼里,“铧头尖”雪峰正融成一条溪水,沿山而下,浇灌着翻耕好的土地。土地上播种的希望,必将收获新生活的甜蜜。
昨日立春,凉山阡陌有春意。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1-356.html“春运母亲”们开启新生活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