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弟侄书堂》原文及译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弟侄书堂》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释
(1)何事:为什么。居穷道不穷:处在不顺利的时候,但仍然注重道德修养。
(2)乱时:战乱时期。静时:和平时期。
(3)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
(4)礼乐:这里指儒家思想。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乐,音乐。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5)书案:书桌。案:几案。
(6)砚:砚台,用来磨墨的一种文具。
(7)终身事:这里表示少年时辛苦是为了终身的大事。
(8)惰,懈怠。寸功,形容极小的功夫。
翻译:
处境穷困但知识没变,战乱时与往常一样努力学习。故乡虽战火纷飞,弟侄还在学习知识。窗外的竹影在书本上摇摆,野外泉水声进入砚池中。
年少的辛苦是有益终身事,不要对光阴放松努力
意思: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寸功在怠惰中失去,终身事业也就寸寸丧失。“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
此诗是一首七律。这两句是告诫弟侄――少年时期辛苦学习,将为一生的事业扎下根基,切莫有丝毫懒惰,不要浪费了大好光阴。诗句是对后人的劝勉,情味恳直,旨意深切。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年心地清明,容易接受知识;少年又心性未定,容易分心旁骛,视学习为畏途。而学习的道路决不因畏惧而平坦。因此杜荀鹤在表扬之余,特地拈出“辛苦”二字相激励:“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读书求学,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恒心和毅力、坚持和忍耐,但这一时的辛苦换来的将是终身的快乐和成功的基石。这是对子弟的勉励,也是对天下少年的劝诫。
作者简介
杜荀鹤(890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唐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
文学赏析
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10-15223.html《题弟侄书堂》原文及译文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