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壬辰寒食
宋代: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译文: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注释: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cháo)。
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冶城: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diāo)。
巾:头巾。雪:白发。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未知轩冕(miǎn)乐,但欲老渔樵(qiáo)。
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赏析:
王安石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此诗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原文:
寒食/寒食日即事
朝代:唐朝
作者: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升起在皇庭贵族的宫里。
注释
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蜡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4、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5、斜:音“霞”。
赏析: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原文:
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元代:卢挚
柳 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译文:
柳 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柳树萌芽,像飘浮着一层嫩绿色的轻烟。梨花似雪,参差地交杂在柳枝中间。柴门外狗儿在叫,茅屋顶上燕了呢喃。一对白发的农家老夫妻正围着老瓦盆饮酒用饭。桑林外,一位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头上斜插着花枝在荡秋千。她转眼注视多时,大概是赞叹我这个行路之人,坐在马上吟哦诗篇。
注释:
柳 烟梨雪参(cēn)差(cī),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ǎo),鬓(bìn)发如丝。桑柘(zhè)外秋千女儿,髻(jì)双鸦斜插花枝。转眄(miǎn)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é)诗。
参差:不整齐。柴荆:柴门。用林木棍、荆条搭成的院门。茅茨:茅屋的屋顶。这里指屋檐。老瓦盆:指民间粗陋的酒器。媪:年老的妇人。柘:桑树,常绿灌木,叶可喂蚕。髻双鸦:即双丫形的发髻。转眄移时:转眼斜视多时。眄,斜视。哦:低声吟咏。
赏析:
鬓发已白的夫妇,活泼天真的孩子;似雪的梨花,朦胧的柳树;还有荆门上的犬吠,茅茨上的燕语,一幅天然的没有任何雕饰的美丽画卷:人与人和谐,物与物相融,各安其位,自然和谐。更有意思的是那桑柘树上荡着秋千的孩子,梳着发髻,插着花枝,闲适、快乐,却被我这路人吸引,她好奇的顾盼,眸子里的疑问,只因我在摇头晃脑地吟诗。江山一片秀,温暖在心头。这是作者眼中的'美,不仅美在景,更是美在一片和谐的人间之情。作者用清丽的笔法、温和的色彩,表现出曲中人陶然忘机的情怀和一片生机盎然的农家生活情趣。
这支曲子所写景象喜人,表现出作者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浓烈的平民意识。此曲抒写作者于清明前的寒食节在新野道中看到的农村初春景象。开头三句是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接着是写农村老年人的悠闲生活。“桑拓”两句是写农村孩子们的快乐生活。最后三句是写作者看到这些迷人的景象后,感到无比的喜悦,情不自禁地“转眄移时”,在马上不住吟诗称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代・韩 《寒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也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处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也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也是处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也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也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也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皇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皇”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皇的五个外戚。也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也两句是说寒食节也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也份恩处。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也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也首诗善于选取处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处故对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处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寒食
江乡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
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
花多花少非我事,春去春来亦堪惜。
柴门风雨小庭寒,无奈池塘烟草碧。
欲将诗句慰穷愁,眼中万象皆相识。
欣然应接已无暇,都为老来无笔力。
古诗简介
《寒食》,宋代郑刚中诗作。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赏析/鉴赏
江乡: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乡。唐孟浩然《晚春卧病寄张八》诗:“念我生平好,江乡远从政。”宋沉括《梦溪笔谈・杂志一》:“展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冢,悉为稻田,引新河水注之,清波弥漫数里,颇类江乡矣。”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乍暖风烟满江乡,花里行厨携着玉缸。”清昭 《啸亭续录・端午龙舟》:“兰桡鼓动,旌旗荡漾,颇有江乡竞渡之意。”
减色:减少光彩或色彩。清梅曾亮《臣事论》:“人有仕官十年而不迁调者,则乡里笑之,而亲友为之减色。”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秦牧《艺海拾贝・掌握语言艺术,搞好文学创作》:“只重视思想、内容,而不注意表现手段、艺术形式,也必然要使作品难产、畸形,或者减色。”
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广东、广西一带。《晋书・良吏传・吴隐之》:“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 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宋苏轼《食荔枝》诗之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清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适余自岭南归,吾父自至萧爽楼谓芸曰:‘前事我已尽知,汝盍归乎?’”
小庭:指小庭院。南朝梁张缵《秋雨赋》:“周小庭而密下,泫高枝而 落。”南唐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穷愁:穷困愁苦。《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论》:“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於后世云。”《汉书・王莽传下》:“四方皆以饥寒穷愁起为盗贼。”唐李嘉 《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诗:“祗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清刘大 《赠张 儒序》:“雕虫篆刻,必出於山林放废穷愁之士之所为。”臧克家《飞》诗:“多数人叫苦,穷愁,一步一步逼到了生的尽头。”
原文: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唐代: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译文: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注释: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寒食:寒食节。
可怜江浦(pǔ)望,不见洛阳人。
可怜:可惜。
北极怀明主,南溟(míng)作逐臣。
怀:惦念。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故园:家园。日夜:日日夜夜。柳条新:新的柳条。
赏析: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五言律诗,是诗人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所作的.诗。
前两句写寒食景象,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后两句直接抒情,抒发失去家园之痛。
在路途中,正是寒食节,在阳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对君主的惦念。
长安寒食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 死。
注释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 :摧,折断; ,车辕。
注释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当天不举烟火。清明前后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屈原《天问》:“靡 九衢, 华安居?”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ji):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 (zhōu):摧,折断; ,车辕。
赏析
该篇为讽刺王孙公子春日郊游而作。诗人久居长安,熟悉京城风习,看不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诗中描写官家子弟穿着罗绮、骑着骏马春游的一番热闹景象之后,有意笔锋一转,劝他们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垒垒枯骨,因为说不定他们自身就是那昔时的鬼魂所转生。最后,以近于诅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见摧 死”之句,表示了强烈的愤恨。所谓鬼魂转生之说是虚妄的,但在表现手法上,仍是一种“幻想。服务于现实”的高招。
西夏寒食遣兴
春空云淡禁烟中,冷落那堪客里逢。
饭煮青精颜固好,杯传蓝尾习能同。
锦销文杏枝头雨,雪卷棠梨树底风。
往事慢思魂欲断,不堪回首贺兰东。
注释
禁烟:犹禁火。寒食不举火,故称禁火。
客里:旅居之中。
青精:植物名。一名南烛草,又称墨饭草。道家制作青精饭的原料之一。因其可染黑饭,道家称青精饭。
蓝尾:即蓝尾酒,也作婪尾酒。唐代饮宴时,轮流斟饮,至末坐,称“蓝尾酒”。
锦销:指杏花受雨。锦,花瓣;销,同“消”,蚀。
文杏:美丽的杏花。文,含有美的意思。
雪:形容洁白的(棠梨花)。
棠梨:亦作“棠 ”。可用做嫁接各种梨树的砧木。
赏析
这首诗选自《万历朔方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乾隆宁夏府志》亦收录此诗)。此诗系作者旅途所作。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在清明前两天),禁火寒食。《乾隆宁夏府志・风俗》:“清明日,挈 提壶,相邀野田或梵刹间共邀饮,曰‘踏青’。插柳枝户上,妇女并戴于首。”
禁烟:犹禁火。寒食不举火,故称禁火。
客里:旅居之中。
青精:植物名。一名南烛草,又称墨饭草。道家制作青精饭的'原料之一。因其可染黑饭,道家称青精饭。
蓝尾:即蓝尾酒,也作婪尾酒。唐代饮宴时,轮流斟饮,至末坐,称“蓝尾酒”。
锦销:指杏花受雨。锦,花瓣;销,同“消”,蚀。文杏:美丽的杏花。文,含有美的意思。
雪:形容洁白的(棠梨花)。棠梨:亦作“棠 ”。俗称野梨,落叶乔木,叶长圆形或菱形,花白色,果实小,略呈球形,有褐色斑点。可用做嫁接各种梨树的砧木。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 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寒食》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是一首讽刺诗,描绘寒食节景象,讽刺宦者的得宠。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蓄蕴藉,入木三分。据《本事诗》记载,此诗在当时得到唐德宗赏识,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原文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斜:音“霞”。古音为“霞”,今读为“霞”或“协”均可,如“入竹万竿斜”、“远上寒山石径斜”。
4、汉宫:以汉代唐,下句同。
5、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6、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翻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飘进五大侯爵的宫里。
赏析
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作者借后汉的朝政故事来讽剌唐肃宗、代宗朝宦官专权的事实。
起始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出了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写出了花开得又多又广,“飞花”是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巧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姿。这两句为我们展示了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这里的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人宫苑,由全局到局部,描写细致、深人。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两句是写宫苑傍晚的景象。天黑时分,宫苑里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正在一支支地传送着。蜡烛明亮地燃烧着,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这里不仅是写蜡烛的'明亮情态,错烛弥漫的烟雾不正是宦官受宠时那种威福恩加的气势展现吗?这些使人如见他们受宠后专权一时的骄横神态。寒食节要禁火,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但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倚势弄权,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把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的可憎面目揭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本诗笔法巧妙、含蓄,在描述寒食节景象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强烈的不满情绪,语言简洁,寓意丰富。
韩 ,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 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壬辰寒食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朝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译文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注释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赏析: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皇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琐窗寒・寒食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翻译
柳荫深处传出乌鸦的啼鸣,我掀起小帘,站在朱门之内,身穿单衫凝神伫立。半亩大的庭院里开满了桐花,静静地笼罩着庭院,阴雨阵阵更使人愁思万端。雨滴洒落在空落落的台阶上,竟彻夜未停。何时故友相逢与我在西窗下剪烛,谈心。今夜的孤零恰如往昔夜宿楚江之畔,江风吹得灯火昏暗,说不尽少年羁旅的无限凄惨艰难。
如今我已年老,时有垂暮之感。春游嬉戏的地方,旅舍酒店烟火不举,正巧是全城禁火过寒食节。酒楼上呼唤美酒的兴致一扫而光,姑且把这段豪情都交付酒徒料理。回想起故乡园中的桃李,必是迎春怒放,那如同美人嘴唇酒窝般的花朵,不知今天是否还挂在树枝?待到我归乡之时,一定还会有残存的花儿,等待着我与宾客举杯痛饮,一洗烦襟。
注释
剪烛西窗语:借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语,抒发怀乡之情。
百五:指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寒食。
旗亭:指酒楼。
高阳俦侣:西汉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
靥:脸上的酒窝。
评解
本篇上片忆旧,下片伤今。题旨终是怀念旧日情人。篇末三句作伤心无奈语,最是可怜。俞平伯《清真词释》评论说:“‘想东园’以下直贯结尾,一气呵成,自为清真之惯技,固一篇之警策也。意谓春光 晚,尚有残英可陪樽俎,而小唇秀靥则何如耶?着一‘否’字,又着一‘定’字,在有意无意间。‘定’字有‘或’、‘应’的意思,却较重,亦半虚半实也。”
句解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暗柳啼鸦”写景,是大勾勒手法。“暗”字有两重意思,一则表明时令,暮春时节,柳丝已由嫩黄转为深绿;二则表明时间,黄昏之际,暮雨将至,远看柳树自然是昏暗一片。此时此刻,鸦、鹊之类的鸟儿自然急飞归巢,还要伴随惊叫之声。接下来,便写人以及人所处的环境。“单衣伫立”,从《西洲曲》中来。《西洲曲》里说“单衫杏子红”,又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是写女子痴情守望情郎归来。这《西洲曲》一样的痴情小女儿,在为谁伫立呢?“小帘朱户”,正与“痴小人家女”相配,秀而明媚。雨来了,种有桐树的半亩小院,便都在烟雨迷蒙之中了。“静锁”二字,将整个画面定格下来,好一副春日暮雨图。
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夜将残了,雨犹自下个不停。春愁在雨夜滋生,忽然便想起从前也是这样的雨夜,故人相伴西窗之下,剪灯夜话。“故人剪烛西窗语”,自是从唐人李商隐的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来。忽又觉得此情此境,竟与少年漂泊途中所遇到过的江风打灯的雨夜,何其相似。江在南方,故云“楚江”。“瞑宿”,即是夜宿。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
上片都说从前,过片由“少年”转到“迟暮”,便说到如今了。当下身在何时、何地呢?“店舍无烟”,点明时令是在寒食节。“禁城”,指京城,即汴京。“百五”是唐宋人习惯说法,指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禁火三日,是当时习俗。“旗亭”,即卖酒之市楼。“高阳俦侣”,是说酒友。“高阳”,用的是“高阳酒徒”郦食(yì)其(jī)的典故。高阳,古地名,在今河南杞县西。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引兵过陈留,郦食其前往谒见,通报人说有个儒生来求见,刘邦说,我正忙着夺天下,没有时间见什么儒生。通报人对郦食其说了,郦食其瞠目按剑对通报人说:“去,再去向沛公通报,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于是郦食其便闯了进去。此处的“付与高阳俦侣”,是说找几个酒友一起喝酒,借酒浇愁。
想东园、桃李经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想东园、桃李经春”,是用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的语典。“小唇秀靥”,形容意中人的娇小清秀。“今在否”,是疑问语气,无非是说物是人非。“到归时”,是自计归期。“携樽俎”,是带上酒具。“残英”,即是残花。残英所待之“客”,不是别人,正是词人自己。此“客”字,自“笑问客从何处来”化出。旧日东园,桃李一般的意中人早已不在了。所能知道的,是归去之日,唯有残花相待。虽是残英,然而毕竟曾是旧日桃李。篇末三句,慰藉而复酸辛。
赏析
这首词抒发的是词人的羁旅情怀,清真工羁旅行役之词,人所公认。词作的上片写暮春欲雨之时,由日转夜,从夜雨说到话雨,又从话雨想起昔年楚江暝宿时旅况,羁旅情味,由外及内使人深思。下片叙写寒食及节日思乡之情。寒食禁烟而饮酒,人到老年,回忆往事不胜感慨。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开首三句即点明时间和词人彼时所处环境。薄暮时分,柳色渐渐昏暗,乌鸦盘旋聒噪,词人正站在朱户之中,小帘之后凝神沉思。首三句虽为叙写眼前景况,但仍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薄暮时分,天气渐暗,群鸦乱啼,单身一人置身其间,词人的愁思、烦乱心情,即已呼之欲出了。此外“暗”与“啼鸦”也有暗示欲雨的作用。“桐花半亩,静销一庭愁雨”,这两句词人继续叙写他伫立帘后所见之景,同时景中含情,词人的愁绪已经跃然纸上。这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所描写的.意境相似。黄昏时节,再加上绵绵不绝的春雨,这种意境描写虽非清真所首创,却是古典诗词中描写愁绪时最常用的典型环境。这里词人用一“锁”字使得本为抽象无形的情绪形象化,从而突出了词人此时愁闷难堪的心境。“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这三句是说那滴哒的雨声洒落在空寂的台阶上,使得词人心绪更加烦乱愁闷,直到夜深仍不停息。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不禁思绪联翩,想到何时才能与故人相会。这里化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词作至此,愁绪的内含已渐渐明朗、具体化了。歇拍三句:“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这一层词人宕开一笔,由眼前之景转而幻想从前,在变幻境界中感叹风灯零乱,少年羁旅,颇有不胜今昔之感。“楚江”,此当指长江,李白诗有“天门中断楚江开”,杜甫诗有“楚江巫峡半云雨。”“风烛”,此形容人生短暂,老年人如风前之烛。苏轼诗有“过眼百世如风灯”,杜甫诗有“风前春灯乱,江鸿夜雨悬”,所绘即此情景。
下片写节日思乡之情。“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词作由上片末尾的少年羁旅,转入叙写迟暮情景,以前之虚幻,转入眼前之说实;前之遥远回荡,此则转入本题。章法大开大合。因寒食禁烟,故曰“无烟”,“禁城百五”,也是寒食节。《荆楚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寒食禁烟不禁酒,故可去酒楼饮酒。“俦侣”,即伴侣。“高阳”,地名,在河南杞县。《史记》中郦生为高阳酒徒。李白诗有“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这句的意思是说,寒食节中,旗亭饮酒取乐之事,还是让高阳酒徒们去吧。这里用的是侧笔,实际上是叙说自己为愁思所缠绕,没精打采,对玩乐毫无兴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对羁旅之愁与思家之情化成了具体的内容,那“东园”此时又是一番桃李争春,明媚春光,而那给自己留下美好印象的、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姑娘,如今是否还在?词人描述得越具体,越真切,说明其思念之情越铭心刻骨。此外,用一“否”字,词人的关切之情更显真切。歇拍三句:“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词人归心似箭,未踏归途,心早已设想好归家时的情景。到那时,春意犹在,尚有残花挂在枝头,自己定要好好地款待自己一番。“客”字,表明词人始终未曾忘记自己的游子身分。
整首词很巧妙地将现实、回忆、设想结合起来,结构天成,含蓄而又细腻,意淡而气厚。周济称赞该词“奇横”(《宋四家词选》),黄蓼园则评:“前阕写宦况凄清。次阕起处,点清寒食。以下引到思家情怀,风情旖旎可想”(《蓼园词评》)。品评颇合实际。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经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生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匹配的应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的写出了“堪悲”。作者是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还暗含少食、无食的意味,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可悲了。
诗中常常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景色,便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更有力量。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唐代, 韩
寒食原文译文拼音注释赏析原文:
寒食
韩 〔唐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太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寒食原文译文拼音注释赏析拼音解读:
hán shí
hán hóng 〔táng dài 〕
chūn chéng wú chù bú fēi huā ,hán shí dōng fēng yù liǔ xié 。
rì mù hàn gōng chuán là zhú ,qīng yān sàn rù wǔ hóu jiā 。
相关翻译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相关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外戚。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作者介绍
韩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详情
一、原文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 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译文及注释:
二、译文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飞出绿杨林。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三、注释1.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故称“寒食”。
2.一道:一条。穿:穿过。
3.演漾:荡漾。涵:沉浸。白芷:一种可入药的香草。
4.凡:总共,一共。
5.蹴(cù) (jū):同“蹴鞠”,亦称“打 ”,即古代踢球的游戏。蹴,踢。 ,皮制球,球内充塞以柔软的东西。古时有在寒食蹴鞠的习俗,参见《荆楚岁时记》。
6.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为古代游戏用具,相传是春秋齐桓公时期从北方山戎传入。《太平御览》卷三 引《古今艺术图》云:“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越者也。”
7.分日:安排好日期,计划好如何玩。一说犹逐日,意为一天天、每天。又说指春分之日。
8.清明:节气名。在夏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淮南子・天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上巳:节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有在流水边洗濯祓除、去除灾病的习俗。魏晋以后固定为夏历三月三日。
四、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写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而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古代习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时,王公以下,携眷聚于水畔洗濯,驱除不祥。这里表现的就是这个习俗,展现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两句,写溪流边的几户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浓厚的`早春气息,有很强的画面感。
五六两句又转换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之时,造大麦粥,人们常以斗鸡、蹴鞠、打秋千为娱乐。这两句在前四句写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几笔不时飞上高空的秋千与皮球,使整幅画面更加充溢这清新灵动的青春活力。尤其是“过”“出”二字用得好,分别写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时的热烈气氛,使人感受到年轻人沉湎于游乐中的景象,透露出无限的羡慕之情。
最后两句意谓青春年少的人,应该每天都有开心游玩的心态,无忧无虑,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两个节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时行乐的意味。
在《寒食城东即事》中,作者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暂。诗人认为,如果想要在短暂的时光中去建功立业、修身齐家、做学问,终究都不牢固实在,只有抓紧时间享受快乐才是真实的。全诗描绘出美丽的早春景象,交错着青春朝气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宁的闲适气息,充分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一、原文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
二、译文
清明前夕,春光如画,田野上到处都是心神忧伤的扫墓人。
仔细望去,平原之上又新增了众多新坟,这些新坟的主人一定有一半都是去年的扫墓人吧。
三、注释
1、郭外春:城外的春光美景。郭指外城。野人:田野中扫墓的人。伤神:心神忧伤。
2、累累:众多、重叠、联贯成串貌。冢:坟墓。
四、全文赏析
这首诗出自《全唐诗》,是其中作者惟一的一首诗。寒食为节令名称,指“清明”前一天或两天,相传起源于前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因介之推为避官而抱树焚死,晋文公便定于此日禁火寒食。云表的这首七绝便描绘了这幅城郊墓地的情景。
作者从佛家的'生死轮回和避世思想出发,指出今年躺在新坟中的便有很多是去年扫墓的人,言外之意是今年来祭扫墓的人也必定有不少明年将被埋入坟墓。这种消极颓废的思想不可取,然而也客观地道出了人生代谢的自然规律,而此诗也写得流畅,准确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10-16764.html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