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每个兴趣都能找到生长的土壤。”“在复旦,多样的社会实践开拓知识边界。”“我的军旅梦在复旦得以实现。”
以“腾飞计划”为羽翼,一批批学子走出大山、走出边陲小镇。日前,2025年“腾飞计划”公布,4月4日至4月20日,考生可登录高校专项计划报名系统,完成网上报名。
什么样的学生可以报考“腾飞计划”?通过“腾飞”进复旦的学子怎样了?一起来看看他们在复旦的N种生长。
足下千里,梦圆腾飞
费美林的复旦之路始于高中班主任老师的坚持和帮助。
2015年,面对750公里的笔试、面试路程,费美林几乎要放弃机会。“我的班主任拉着我在打印店的电脑前填完报名表,又陪着我坐了十来个小时的卧铺,从湖北阳新赶到复旦。”
“第一次来到上海,第一次踏入复旦校园,那种欣喜和新奇至今难忘。”第一天进行笔试、第二天参加讲座、第三天面试……费美林获得“腾飞计划”体验营入营资格,在复旦的3天,成为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2015年9月,她以复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新生的身份踏入复旦。刚入学时,辅导员介绍了学校资助体系和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很大程度缓解了她的经济压力、学习压力。
复旦的育人环境让费美林完成从受助、自助到助人的蜕变。她成为第25批人才工程预备队(一期)队员,毕业后留校在学工部从事本科生帮困助学工作,为更多复旦学子答疑纾困。
实现“军旅梦+医学梦”、“天文梦”
2016年,“腾飞计划”迎来大变化:取消笔面试,改为网上报名,通过资格审核后,依据高考成绩从高到低,按分省计划投档录取。这一改变,让更多偏远地区学子能参加选拔。
来自安徽太和的徐硕昱就是该变化的受益者。进入复旦后,他用3年诠释梦想的力量。
2017年,徐硕昱入学公共卫生学院后,响应号召报名参军入伍。然而,体检未达标。这个倔强的年轻人没有放弃,白天钻研专业课程,黄昏在操场上强化身体素质,同时在华山医院接受治疗。
2020年9月,他终于圆梦军营,在八闽大地守卫祖国的蔚蓝海疆。在部队的700多个日夜,徐硕昱从“体能落后生”,变成荣获“四有”优秀士兵并获嘉奖的“多面手”。
华山医院的精准治疗为徐硕昱扫清参军的体检障碍,更在他心中播下从医的种子。退伍归来,他转入临床医学专业。扎根医学研究,徐硕昱加入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课题组,钻研眼科生物测量与医工交叉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目前已参与发表SCI论文4篇。去年12月,徐硕昱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在复旦,他实现了“军旅梦+医学梦”的双重跨越。
对2024级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王文卓来说,复旦是他实现天文梦想的起点。经过大一上学期的适应,痴迷星空的他在专业学习和兴趣中找到大学生活的支点。
“从小,我就对天文很感兴趣,但一直没有机会进一步学习,直到来了复旦。”从复旦天文协会起航,王文卓仰望星空,在天文协会科普宣传活动中学习天体物理知识,在实地观星活动中大开眼界。“我清楚地记得,那夜,星星很亮,海风很冷,但心很热。”这种跨领域的探索,正是他心中大学的“理想之态”。
“助力成长计划”帮助突破局限
通过“腾飞计划”,“招进来”是第一步,如何“培养好”是重要的下一步。学校为“腾飞计划”学子搭建学业促进、心理支持、社会实践、视野拓展和生涯发展五大平台,助力成才。这套全方位的“助力成长计划”,帮助一批批农村学子突破局限。
三年前,姚婷婷通过“腾飞计划”从重庆秀山考入复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回忆起高考前那段时光,她对“材料简单、流程透明”的报考过程记忆犹新。大二暑假,她参与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之治”国情育人日常化社会实践项目再次回到重庆故土。在綦江,她跟随导师多处走访,将基层治理的鲜活案例转化为学术语言,用自身所学去观察剖析社会变化。
来自农村,关注农村发展。得益于“助力成长计划”,姚婷婷将目光投向福建永春和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通过参观访谈产业园区、双创基地等单位,她认识到生态农业与文化传承的紧密相连,决心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支教的经历让她感触尤深,“我对接的是湖南农村希望小学的一名学生,他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和我比较相似。我在支教过程中尽可能讲授课外知识,为他打开一扇窗。”姚婷婷曾就读的小学也是一所希望小学,也曾有大学生老师,“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
和姚婷婷相同,从乡村走出来的2022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贾晔闱,注重在学业之余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回馈母校、反哺社会。她多次参加线上、线下支教。“这不仅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也让我很有成就感。”
找到学术研究的兴趣
为帮助同学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提升学业水平,学校开办“助力腾飞训练营”,邀请相关学科任课老师,通过讲座和个性化辅导,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深夜12点,江湾校区现代物理研究所的实验室灯火通明,王曦阳正在开展探测器硬件方面的测试。这位2019年从安徽通过“腾飞计划”进入复旦的农村学子,在“助力腾飞训练营”的帮助下,实现华丽转身。
大一时期,王曦阳申请“曦源计划”,加入书院导师王小龙的Belle II KLM课题组,进行闪烁体性能的测试工作。面对很多未接触到的专业知识和实验仪器,王曦阳全力“恶补”。那段时间,他是实验室中最晚离开的那个人。为了平衡学业和实验进度,他利用实验空档时间,进行课后学习。
曦源项目点燃王曦阳对高能物理的热爱。他又申请了“䇹政计划”,搭建小型闪烁探测系统。在王小龙的介绍下,他前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研实习,接触前沿高能物理探测器技术。“王老师不仅带我走进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领域的殿堂,更培养我的科研思维能力。”谈及导师王小龙,王曦阳心怀感恩。
本科期间的经历,让王曦阳热爱科研。成功入选复旦第三期“卓博计划”的他,成为现代物理研究所2023级直博士。目前,他在国际探测器主流期刊上发表5篇SCI论文,手握国家授权专利一项。从“曦源计划”、“䇹政计划”,再到“卓博计划”,王曦阳走出自己的学术成长道路。
贾晔闱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找到精神家园。“在中国语言文学系读书,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老师鼓励我们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也鼓励我们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学术研究”,贾晔闱说。在荣誉课程《学术前沿专题(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授课老师采用师生共同研讨的课堂模式,带领学生初窥学术研究路径。受课堂启迪,她决心钻研古代文学,课后广泛阅读,体悟文字承载的历史重量。
为了解更多古典诗学知识,贾晔闱参加任重书院经典研习班《钱注杜诗》读书小组。在每两周一次的读书会上,一群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辈在老师的带领下领略杜诗的深邃。“大家经常会探讨一些平时可能注意不到的问题,进行思维碰撞。”
在微电子集成电路领域,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集创赛”)有专业学科竞赛的“皇冠”之誉,每年吸引上万名本研学子同台竞技。2021级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本科生邹桂镔在专业学习中,找到自己对数字设计方向的热情。大二下学期,他与团队成员一起参加集创赛,选择“算能杯”为赛道,主攻AI加速和应用方向。
“从神经网络的基础到TPU的工具链,我们突破项目中的技术难点,啃下很多硬骨头”。最终,凭借基于PFLD_GhostOne和BlazeFace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团队从复赛闯到总决赛,夺得全国一等奖。
“在复旦,每个兴趣都能找到生长的土壤。”目前,邹桂镔已明确学术志向,准备攻读硕士学位,继续在集成电路领域探索。
11年来,“腾飞计划”助力农村学子通向更广阔的世界大门,为有志学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此刻,新一批申请书正从全国各地涌向复旦。期待通过“腾飞计划”,更多优秀学子能跻身复旦的百年星空,在复旦探索,发掘自己更多潜能。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3-2236.html2025年“腾飞计划”公布,来看看通过计划走进复旦的学子如何腾飞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