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复旦上医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一起看看2025年10月的科研成果吧~
以下成果据学校、上海医学院官网等整理。
2025.10 科研成果一览
樊嘉/季彤/周俭/孙云帆合作揭示肿瘤利用神经介导的跨器官通讯实现免疫逃逸

2025年10月24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季彤、周俭、孙云帆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陈平合作在《细胞》(Cell)上发表了题为“Cancer cells co-opt an inter-organ neuroimmune circuit to escape immune surveillance(肿瘤细胞利用跨器官神经免疫轴逃避免疫监视)”的研究论文。研究首次揭示了免疫压力下的肿瘤细胞,可“劫持”感觉神经远程抑制引流淋巴结(TDLN)中的系统性抗肿瘤免疫应答,从而实现免疫逃逸。阻断这种神经介导的肿瘤-TDLN通讯不仅显著增强免疫治疗疗效,也能显著抑制癌痛。

论文地址: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1129-8
赵世民/徐薇、陈兴栋团队合作揭示氨基酸感知失调的病理机制
2025年10月7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赵世民、徐薇联合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陈兴栋团队在国际代谢领域期刊《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发表了题为“AMPKα2 Signals Amino Acid Insufficiency to Inhibit Protein Synthesi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AMPKα2能够作为大脑“氨基酸丰度的感应器”,抑制蛋白质过度合成。这一发现表明,大脑中氨基酸与蛋白质代谢的失衡是导致病理蛋白聚集的重要诱因,促进神经退行性病变。未来,靶向AMPKα2有望成为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防治的新策略。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5.09.004
朱剑虹团队研发出能够精准靶向并修复血脑屏障的模块化“智能囊泡”(EVs-WK)
2025年10月8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朱剑虹团队在《脑:神经病学杂志》(Brain) 在线发表了题为“工程化神经干细胞囊泡通过激活Wnt促进脑出血后血脑屏障修复(Engineered neural stem cell vesicles activating Wnt promote blood - brain barrier repair after cerebral haemorrhage)”的论文,展示了在神经修复治疗领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团队在神经干细胞领域近二十年积累,利用自主研制的神经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作为载体,研发出能够精准靶向并修复血脑屏障的模块化“智能囊泡”(EVs-WK),是团队推动神经干细胞基础研究向临床治疗转化的又一突破。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93/brain/awaf381
卫功宏团队合作揭示前列腺癌风险位点2p25功能机制并提出潜在治疗靶点
2025年10月8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卫功宏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Combined SNPs sequencing and allele specific proteomics capture reveal functional causality underpinning the 2p25 prostate cancer susceptibility locu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整合高通量SNPs-seq技术与等位基因特异性蛋白质组学分析,系统解析了前列腺癌风险位点2p25的功能机制,首次揭示了转录因子USF1通过结合风险等位基因rs4519489-A上调致癌基因NOL10的表达,进而驱动前列腺癌进展的分子通路。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4005-w
贾英男/陈浩课题组在营养与心理健康领域取得进展
2025年10月10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贾英男、陈浩课题组在《BMC-医学》(BMC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Daily Dietary Intake Trajectory and Depressive Symptom Onset and Transition among Young Adults: A Longitudinal Study”的研究论文,在膳食摄入数字监测与心理健康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利用校园智能点餐系统大数据,首次描绘了青年群体长期膳食摄入轨迹与抑郁症状发生及转变的关联图谱。

论文地址:https://bmcmedic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6-025-04401-7
熊曼课题组建立纹状体中型多棘神经元分化新技术为亨廷顿病的细胞疗法提供理论基础及细胞来源
2025年10月15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熊曼课题组在《临床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线发表了题为“3D培养的人源中型多棘神经元能够功能性整合进亨廷顿病小鼠的神经环路并改善其运动缺陷(3D-cultured human medium spiny neurons functionally integrate and rescue motor deficits in Huntington’s disease mice)”的研究论文。研究首次建立了人多能干细胞高效定向分化为纹状体中型多棘神经元(MSN)亚型的三维悬浮培养新技术,分化的细胞在分子特征上与胎脑内源神经元高度相似;移植实验进一步证实,这些来源于人多能干细胞的MSN亚型能够在结构与功能层面整合入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模型小鼠的基底神经节环路的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显著改善HD小鼠的运动功能障碍,为基于神经环路重建的HD的细胞替代治疗提供了全新技术途径和理论基础。

论文地址: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2520685/
周璐课题组合作发现了CBX4 K106乙酰乙酰化修饰调控HIF-1α转录活性的新机制
2025年10月16日,复旦大学药学院周璐教授课题组联合陈国强院士及附属中山医院樊嘉、蔡加彬团队在《细胞—化学生物学》(Cell Chemical Biology)发表了题为“CBX4 acetoacetylation as an inhibitory mechanism of HIF-1α activity”的研究论文,发现了一种调控HIF-1α转录活性的新机制。研究揭示了癌症代谢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一个潜在新联系,并为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论文地址: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ltRi8jWWJ-AG1
华英汇团队提供多组学研究揭示痛风石形成机制全新视角
2025年10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华英汇团队在《风湿病学年鉴》(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以“解析痛风石与滑膜组织:SPP1阳性巨噬细胞驱动关节组织细胞外基质重塑(Deconstruction of tophi and synovium defines SPP1⁺ macrophages involved in extracellular matrix remodeling in gout)”为题发表论文,展示关节疾病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该研究首次系统解析了痛风石(tophi)及痛风间期滑膜组织的单细胞及空间转录组特征,揭示了SPP1高表达巨噬细胞在细胞外基质(ECM)重塑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痛风慢性病变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ard.2025.09.003
樊嘉/周俭团队合作发布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方案肝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III期阳性结果
2025年10月19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周俭团队在《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了题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用于可切除肝细胞癌伴中高危复发风险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一项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2/3期研究(CARES-009)(Perioperative camrelizumab plus rivoceranib versus surgery alone in patients with 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t intermediate or high risk of recurrence (CARES-009): a randomised phase 2/3 trial)”的临床研究成果,首次填补了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新辅助治疗方案的空白。研究表明,与单纯手术相比,围手术期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显著改善了可切除的中高复发风险肝细胞癌患者的无事件发生生存期。

论文地址: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5)01720-9
李聪/游艳与其他团队合作构建AI赋能拉曼阵列术中定位早期胃癌
2025年10月20日,复旦大学药学院李聪、游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蔡建庭联合研究团队,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题为 “AI-Assisted Detection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via Visualization of Mucosal Acidity Compromise During Endoscopy”的研究论文。团队构建了 “pH 比率响应拉曼阵列”,并结合 AI光谱处理技术打造了术中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将胃黏膜 pH分布与形态学特征相结合,能准确区分 “癌与非癌”组织,快速锁定病灶,既避免因形态相似导致的假阳性,为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提供精准导航。

论文地址: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504932
路福建团队联合其他团队发表心律失常治疗新成果
2025年10月20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心研所的路福建和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的William Pu合作,在《循环》(Circulation)发表题为“Direct Therapeutic Modulation of RYR2 Activity by CMYA5”的文章。该研究解析了CMYA5蛋白稳定RYR2通道活性的关键互作片段(RYR2 interaction domain, RID)并设计出一种可通过腺相关病毒(AAV)载体递送的治疗性多肽CMYA5RID。心脏特异性递送CMYA5RID有效阻断RYR2病理性激活,显著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为CPVT基因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并显示出在获得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伴随RYR2失调疾病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论文地址: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full/10.1161/CIRCULATIONAHA.125.075402
张海梁团队揭示肾癌中DNA修复与肿瘤免疫调控新机制
2025年10月21日,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泌尿外科张海梁团队近日在《分子癌症》(Molecular Cancer)上发表题为“ACOX2 destabilizes the MRE11-RAD50-NBS1 complex and boosts anticancer immunity via the cGAS-STING pathway in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的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ACOX2在ccRCC中的抑癌作用及非代谢调控机制,为晚期ccRCC患者接受PARPi、ICI及两者联合治疗提供了有潜力的生物标志物。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186/s12943-025-02420-9
杨力团队发布环形RNA大百科全书数据库(CIRCpedia v3)助力环形RNA探索研究
2025年10月22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杨力团队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CIRCpedia v3: an interactive database for circular RNA characterization and functional exploration”的论文,报道了升级版的环形RNA数据库CIRCpedia,系统性整合了来自20个物种的2413个RNA测序样本,覆盖了203种组织类型和375种细胞系以及多种亚细胞组分,注释了超过260万个环形RNA。该成果为环形RNA研究提供了涵盖表达鉴定、功能预测到实验验证设计的一站式综合数据资源平台,为环形RNA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基础和技术预测支撑。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93/nar/gkaf1039
舒易来团队联合其他团队制定全球首个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国际专家共识
2025年10月23日,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领衔的全球首个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国际专家共识在期刊《医学》(Med)上正式发布。该共识由该院舒易来团队牵头,联合哈佛大学医学院Zheng-Yi Chen、东南大学柴人杰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Lawrence R. Lustig等,召集全球包括中国、美国、西班牙、英国、韩国和德国等国家的46位耳科学、遗传学、听力学、基因治疗及听觉康复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历时1年余共同制定。该共识严格采用改良版德尔菲法,最终形成30条共识声明,内容涵盖伦理审查(1条声明)、患者筛选(12条声明)、术前诊断和评估(9条声明)、基因治疗药物递送(4条声明)、术后随访(3条声明)及听觉言语康复(1条声明)六大关键模块,为全球范围内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首个标准化框架。

论文地址:https://www.cell.com/med/fulltext/S2666-6340(25)00313-7
倪金飞课题组揭示肠道内感觉和内脏痛的新机制
2025年10月24日,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倪金飞课题组在《神经元》(Neuron)上发表了题为“ An enteric—DRG pathway for interoception and visceral pain in mice ”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小鼠肠道-背根神经节(DRG)传入神经在远端结肠与肠神经元广泛关联,分布于胃肠道等多器官且终端形态特殊;光遗传学激活显示,结肠支配DRG不同亚型引发不同伤害性行为反应,胆碱能肠神经元经DRG-脊髓通路触发非厌恶反射(乙酰胆碱为关键信号);炎症会使该通路从非厌恶转为厌恶,且炎症恢复期仍持续,此发现拓展了DRG介导内脏感觉的认知,为内脏疼痛研究提供方向。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96627325007482?dgcid=author
许智祥、宫晔团队合作研究揭示系统性炎症导致低代谢状态的关键细胞与神经环路机制
2025年10月28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许智祥课题组联合附属华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宫晔团队,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发表了题为“中脑导水管腹外侧区的兴奋性神经环路驱动急性系统性炎症诱导的低代谢状态(An excitatory circuit in the ventrolateral periaqueductal gray drives hypometabolic state during acute systemic inflammation)”的研究论文,发现位于中脑导水管腹外侧区(vlPAG)至延髓孤束核(NTS)的一条兴奋性环路在系统性炎症诱导低代谢状态中发挥关键作用。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124725011659
陈仁杰团队联合其他团队揭示全天候室内空气净化对小学生心血管健康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2025年10月29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团队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李湉湉、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段军超,在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ardiovascular Benefits of Air Purification in Children: Comprehensive Insights from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rossover Tria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一项随机双盲交叉对照试验,首次证实了涵盖“学校+家庭”的全天候室内空气净化干预能显著改善儿童心血管健康,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索了潜在机制。

论文地址: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est.5c06712
邰一琳/倪剑光课题组揭示癫痫发作新机制
2025年10月29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邰一琳、倪剑光课题组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海马吊灯样细胞调控癫痫发作易感性与严重度(Hippocampal Chandelier Cells Modulate Seizure Susceptibility and Sever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综合利用新型遗传学工具、在体钙信号记录、化学遗传学干预及形态学分析等手段,发现海马CA1区ChCs在癫痫发作时对网络过度激活做出了响应,抑制ChCs活动会增加癫痫易感性并加剧癫痫发作,而激活其活动则能缓解症状,系统地阐明了海马CA1区ChCs在癫痫发作中起到的内源性保护作用。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02/advs.202501066
张嘉漪/颜彪团队联合其他团队开发缓解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变性的线粒体光遗传工具
2025年10月31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张嘉漪、颜彪团队联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建胜团队,在《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了题为“利用工程化光遗传蛋白驱动线粒体以缓解视网膜神经变性(Ambient light alleviates retinal neurodegeneration in mice by powering mitochondria via the engineered optoenergetic rhodopsin)”的论文,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定位于线粒体内膜的光动力蛋白mt-EcGAPR,环境光进入青光眼实验模型小鼠眼球后,激活该蛋白并促进线粒体功能,从而缓解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丧失和视功能的损伤。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5-02450-1
邹华春团队联合其他团队深入探讨我国老龄化应对策略
2025年10月31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邹华春联合挪威奥斯陆大学方飞、方圆、瑞典哥德堡大学吴晶等30余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共同在《自然-衰老》(Nature Aging)发表了题为“Adapting health, economic and social policies to address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的综述文章,综述了我国在人口老龄化领域的相关进展、挑战及潜在应对方案,总结了中国当前在促进普通人群健康长寿方面的各项政策,重点关注社会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LTCI)、社区与居家养老、姑息治疗、老年医学研究、公共卫生预防以及营养与医疗干预等领域,并分析了其中的优势与不足。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587-025-00999-8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3-4360.html【科研速递】复旦上医2025年10月科研成果一览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